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9
10
《禅思微箴言》
荥阳草帽辫与草帽
把“后路”留给“后人”
遗忘中的欹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藏书

印章

陈永坤

藏书印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太宗的“贞观”印,到了宋太祖,已起用“秘阁图书”这枚专门的收藏印鉴了。宋代以后,收藏书籍(字画)的专家,都有加钤作记的嗜好。其间确有高明的赏鉴家,也有粗通文墨、钤印附庸风雅者。藏书加盖印章,大盛于北宋宣和(1119—1125) 年间。据考,当时传世的书、画、帖已加盖鉴赏印。明清之际,藏书活动和篆刻艺术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使用藏书印的风气也逐渐普及开来。有人统计,我国从宋朝到清末,有1100多位收藏家。不少藏书家都有个爱好,就是在自己收藏的书籍上盖上图章。

使用藏书印,可以专用一方籍贯姓名印,也有拥有字号斋馆、训辞杂语等多枚,这些图章打上仅仅以标明归属。有些图章的内容就超出了作为标记的范围,而成为抒发情怀、表达意愿的一种形式。有些藏书印章还反映出收藏者的人品和气质。

明朝学者施大经有一方藏书章,上镌“施氏获阁藏书,古人以借鬻为不孝,手泽犹存,子孙其宝之”二十三字,意在告诫嫡属,“谨守先泽,贫不卖书”。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他的私藏印章寓人品于字里行间,颇具韵味。常见的有“七品官耳”,“动而得谤,名亦随之”。粗看印文平淡,细究方觉可贵。郑板桥两任七品县令,他在芝麻官的权限内,无视朝廷规定,于大灾年景开仓济贫,不久丟官。离任时他一卷铺盖,两袖清风,靠卖字画度日。晓得他的这段经历,“七品官耳”之印,不是很耐人寻味么!“动而得谤,名亦随之”取自韩愈语,意思是欲做一件利民事就受达官诽谤,名声也随着坏了。这是气话,在为自己鸣不平,可见板桥痛恨腐败政治的心情是何等强烈啊。

鲁迅先生有一方长方形隶书印章“会稽周氏藏本”,朴实明白,雅俗共赏。

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常合用一印钤于书扉页,印文是“秋之白华”,含二人名字在内,构思巧妙,用意深刻。

茅盾所收藏的《庄子集解》上,盖有他的“玄珠68岁后所读书”的藏书印记,颇有深意。

著名史学家邓拓的藏书印记另有情调,他曾刻有一枚“书生之气不可无”藏书印,他那严谨治学、勤奋著书立说的形象,跃然纸上。

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对所藏翻译书籍,往往只在封面扉页签名志存;对线装书册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郑氏系福建长乐县人,他将籍贯嵌入印章,更显得有私藏的味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