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lh2647
lh264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还有什么不能“微”

互联网时代处处别开生面,让人眼花缭乱。就说微博吧,文字精短,不超140字,因而更便捷、更草根,互动性也更强。红色女特工“翠萍”的扮演者姚晨,不光会演戏,生活中也不含糊,微博弄得风生水起,赢得了“微博女王”的美名。据说,拥趸有2000万之众,夥矣,江湖地位一点不比《潜伏》中女主角差,还不用隐姓埋名。

微博作为“自媒体”走红后,朋友见面不再是“吃了吗?”而是“织围脖了吗?”微博天地真的风光无限,大概也因此之故吧,“微”字备受青睐,风行天下,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语言乃至思维和生活习惯。无处不“微”,随处见“微”,以“微”为时尚,以“微”引眼球,不管是否“浓缩的都是精华”,此种快餐文化成为新宠,则是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视听文化的消费形式也在延伸,“微小说”、“微电影”开始出现。难怪有人说,“微时代”来临了。

“微”的话题真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受批评了,被表扬了,发奖金了,听歌会了,车站接人了,早上吃根油条、中午买个盒饭,哪怕刚睡醒,回味梦境,也照“微”不误。甚至与友人胡“喷”一会儿,也是“微”的内容。害得人家三缄其口,生怕祸从口出,被发上微博。这还嫌不够,有人称自家房子为“微宅”,下馆子点两菜叫“微宴”,出去散散步是“微练”,随便翻翻书曰“微读”,看孩子写会儿作业称“微陪”……据说,痴迷若此者,被谑称为“微博控”,好像心理有点问题了。

仅是个人雅好,做做“微”文章,也是一种时尚,自有乐趣在,无可厚非,倘传统媒体也十分“给力”,似乎言不及“微”,便有落伍之感,刻意弄出许多“微组合”,就让人很不解了。报上常见这类“新锐”用语,什么微报道、微争议、微图说、微语录、微头条、微名栏啦,还有微心情、微推荐、微感动、微直言、微观察、微娱乐什么的,以及微摄影、微文化、微跨界、微健康、微数字、微榜单、微链接之类,也接踵而出,“微”“微”道来。如此这般,还有什么不能“微”?这哪是为篇目立文眼、为读者做引领,很有点游戏文字的意味了,是否也陷入了“微博控”的泥淖?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微”之用,亦然。用之过度而不加节制,也会走向悖论。第一个把女人夸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了。不论当不当“微”,能不能“微”,都“微”字开道,一“微”以蔽之,以为如此便可勇冠三军,天下通吃,恐怕也是认识误区。处处冠之以“微”,看似放低了身段,以谨言慎行的姿态行世,其实是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毫无创意;是思维贫乏,语言盲目,跟风逐潮,乱花迷眼的表现,得不偿失,乏善可陈,与“为赋新诗强说愁”没啥区别。因袭多了便是俗滥,或曰装腔作势,要知道,好文章都不是“装”出来的。

对于微博,传统媒体不能不闻不问,闭门守旧。重视与之互动融合,自不待言。但更重要的是应明白自己的社会定位及属性。在“微博控”引起有识之士的隐忧,一些人己走火入魔、难以自拔的网络语境下,负有引领之责的传统媒体,就不要不分皂白、推波助澜了吧。毕竟,“微”字不是万能的,什么都敢去嫁接。

微博是个好东西。但信息碎片、思维断层、阅读替代、意绪肤浅、传谣免责等负面现象,也显而易见。能做微博达人,当然好。做不了,做个微博“菜鸟”也不丢人,千万别“微”之过度,什么都冠之以“微”。成为“微博控”,多没劲!正兴致勃勃,“微”来“微”去,热衷秀“微”字的传统媒体,还是见“微”知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勿趋一时之风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