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考乌龙背后的职业敬畏意识
公共产品涨价别高估民众承受力
管 理
如何看待最新房价数据
谣言泛滥是食品安全的“杯弓蛇影”
让百姓成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菜价?
违章记分存在边际递减效应
心灵鸡汤背景下的公共形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国考乌龙背后的职业敬畏意识

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刚刚结束,却爆出新闻,在景德镇的一考点,由于上午的四级考试错误播放了下午才将开始的六级试题,两千余名考生被耽误了10分钟的考试时间,并被迫“禁闭”4个小时,至下午六级考试听力结束才被“释放”。

如此神圣的国家考试,出现这样的乌龙,似乎匪夷所思。可惜的是,国考的此类新闻却并不罕见。去年,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曾出现泄题事件;今年2月的海关系统公务员国考面试,同样也出现了某海关把上下午题目拿反的情况,导致全国重新面试;即便是在刚刚结束、等级最高的全国高考中,也有多地考点出现了提前收卷、因考场时钟故障致考生延误语文答题时间等情况。

对国家级的考试,我们一直追求零事故。零事故其实是一个理想状态,极小概率的事件,依旧有发生的可能。事实上,两年前的10月,GRE考试也出现了因旧题重用而导致不少地区考生成绩全部取消的事故。但是,国内频繁的重大考试事故,已远远超出了“小概率”的范畴。

为何一再努力而事与愿违?为何严格的制度堵不了漏洞?那是因为,一些人远远没有形成尊重制度、敬畏职业、注重细节、强调规范的习惯。习惯是需要长期塑造的。有些人,一旦习惯了长期的轻慢和松懈,事到临头,无论多么严格的制度,甚至执行者已经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都难以防备习惯的一击。

轻慢的习惯和缺乏敬畏,已成为有些人的品性。从对禁烟条例、红绿灯规则的轻慢,到医疗事故、温州动车脱轨,以及官员巨贪、国资流失,无不与此有关。屡禁不止的国考乌龙,只是上述病源的症兆之一。同类问题一再发生,拷问的不仅是具体的责任人,也是相关规范的制定、考试的监督。事后究责,是否也存在同样的轻慢?

此次四级考试的失误,当事的5个责任人已经被处理。但是,考试事故,覆水难收,一旦发生,任何努力无法弥补学生的损失。

谁都知道防患于未然。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可以预见,当敬畏没有形成习惯,无辜的学生在将来还免不了要为类似的失误买单。而零失误、敬畏的习惯是不是暂时无法做到呢?那也未必。只要看看举国关注的火箭发射就知道了——不是做不到,而在于我们想不想做到。 刘志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