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考乌龙背后的职业敬畏意识
公共产品涨价别高估民众承受力
管 理
如何看待最新房价数据
谣言泛滥是食品安全的“杯弓蛇影”
让百姓成基层文化建设的主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菜价?
违章记分存在边际递减效应
心灵鸡汤背景下的公共形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谣言泛滥是食品安全的“杯弓蛇影”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食品的谣言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甚至引发公共危机。食品谣言为何如此泛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91人参与),50.0%的人认为当下关于食品的谣言较多。调查中,70后占39.1%,60后占23.8%,80后占22.4%。(6月19日《中国青年报》)

食品谣言的泛滥,几乎与食品安全危机如影随形。有些谣言不仅弱智,而且年复一年重复泛起,但总是拥有市场。比如“西瓜被注射甜蜜素和胭脂红等食品添加剂增甜”,这种信息早就被证明子虚乌有,但还是流传甚广。而近年来几乎每到夏季,“西瓜打针”的谣言就会开始流传,屡辟不止。再譬如各地频出的抢盐风波,尽管谣言本身并不具有“技术含量”,却始终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诱发社会效应。

谣言何以屡辟不止?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缺乏理性的公民独立判断力,从而导致相信谣言、传播谣言,从谣言的受害者不知不觉沦为谣言的帮凶。这话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千百年来,流言蜚语在中国一直大有市场;但反过来说,公民理性的养成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需要公民个体的善思判断,还需要外力推动和制度保障——换言之,我们至今还缺乏一个滋养公民理性的社会土壤,最大的障碍就是信息公开机制的落后和乏力,辟谣总是在谣言之后姗姗来迟。

不过,公民理性缺失其实并不是食品谣言泛滥的关键因素。在笔者看来,食品谣言泛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食品安全危机的“倒逼效应”使然。正如学者所言:“我们最起码的信任基础有所动摇,公众对政府监管、生产商、经销商产生了不信任。这源于一些现实的基础,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牧民从自己私利出发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而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由此,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后所有牧民破产。如果把食品安全比喻为牧场,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就是基于利益的“多养羊”,而食品谣言泛滥大抵就是草场退化后产生的“杯弓蛇影”效应,稍有风吹草动,公共社会便“草木皆兵”。

因此,要想禁绝食品谣言泛滥必须要真正消弭食品安全危机,重塑消费者对于市场和监管者的信任。如果这种良性健康的信任体系不能得到构建,食品谣言终归是“辟”不掉的。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