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天之内,中国同时诞生了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9时07分“蛟龙”号成功下潜到7020米的深度;12时55分,天宫神九准确完成“太空之吻”。24日相隔不到4个小时的两项壮举,令无数人为之振奋。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梦想。 今天,随着综合国力的强大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先辈们的梦想得以成为现实:继神舟飞船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之门之后,“蛟龙”号让中国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了漆黑极寒的深海海底,并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新的纪录! “神舟”上天 手控握天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4日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模拟训练的43岁航天员刘旺实施的。12时38分,他开始手动控制飞船的姿态、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号从140米外向天宫一号缓缓接近。 对接是在阳照区进行的。北京飞控中心的实时画面中,神舟九号散发着金属色光芒,以倒飞姿态靠拢天宫。 在距地球343千米处实施这个类似“倒车入库”的动作,相当于“太空穿针”,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稳定性。 12时48分,对接机构成功接触。12时55分,一个多小时前刚刚分开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再次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至此,在美国、俄罗斯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背后 故事 手动比自动省了3分多钟 我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24日中午成功完成后,航天员系统总体室主任刘伟波向记者分析了这次任务成功的原因,讲述了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 “对接得很漂亮,精度很高,对接时间也很快,不到7分钟,而自动对接时大概用了10分钟。节省的这3分多钟,就是人脑和电脑相比,人所具有的固有优势。”刘伟波说。 据刘伟波介绍,以往的自动交会对接过程中曾出现光干扰问题,对交会对接进程造成了一定影响。 “这次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用调光键手动调光,避免了光饱和。这就是手控的好处,航天员能够充分感知环境的变化,主动预防问题,这些都是只能执行程序的机器所不具备的。”刘伟波说。 除此之外,刘伟波认为这次手控交会对接有两个特点:第一,在驾驶过程中,靶标始终在中心值附近,偏差非常少。第二,这次交会对接神舟九号飞船是倒飞状态,这种情况下,撤退和前进过程中,轨迹与正飞正好相反,对航天员而言,必须要适应这种控制方向不一样的情况。 最新消息 航天员29日返家 在成功完成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任务之后,3位航天员24日16时许再次进入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刚刚作为“驾驶员”操作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的刘旺,打开天宫一号前舱门,像鱼儿一样率先“游”进天宫一号。紧接着,景海鹏和刘洋向前并伸双手,依次进入天宫一号。 驻足,站稳,3人并肩而立,冲着镜头挥手致意。刘旺站在中间,左右两边分别站着景海鹏和刘洋。3名中国航天员一起抬起右臂,向祖国和人民敬军礼。 根据计划,4天后的飞船撤离同样以航天员手控方式进行。到29日返回时,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完成神舟九号飞行使命的同时,还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背景新闻 神舟十号还有载人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24日在回答关于神舟十号任务安排的问题时表示,按照规划后续还应该有神舟十号的载人交会对接,但具体任务的安排和实施时间还未确定。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花费约390亿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2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总经费约390亿元人民币。 武平说,我们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在完成第一步任务,也就是完成神舟六号任务以后,经费一共花了200亿元人民币。我们全部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也就是到明年完成神舟十号的任务,从预算上来讲,应该也是不到200亿人民币,约190亿元人民币。 “蛟龙”入海 突破七千米!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4日进行了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本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达到“蛟龙”号潜水器最大设计深度。这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以来进行的第49次下潜试验。 这场我国载人深潜史上里程碑式的下潜试验在一场大雨中开始,北京时间4时30分,海试团队举行试航员出征仪式,执行本次下潜试验的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进入潜水器。 5时24分,“蛟龙”号在倾盆大雨中被巨大的起重臂举起,又被轻柔地放入大海中。 5时29分,在水中调整了几下身姿后,“蛟龙”号稳健地向深海潜去。 9时07分,“蛟龙”号来到7020米深度海底,并进行了海底航行、布放标志物、取水样、摄影摄像等作业。“在航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海底有散落的类似结核状物体,有白色、紫色的类似海参的生物,有很短很细的类似海绵的生物。”叶聪说。 “‘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证明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说,“这是我国深海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文图均为新华社发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 ●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 制图 柴莹莹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