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0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中医进课堂 疑似增加学生负担 6月24日,记者从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全面启动。下学期起,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正式启用,该课程老师将在本周报名遴选后接受中医部门培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课程旨在普及中医文化。(6月25日《京华时报》) 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还有人将它上升到了国粹的高度。有病上医院,这是常识。但一个人得病了,上什么医院,去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往往取决于他对医学的理解,取决于自身的价值观。鲁迅就烦中医,上世纪初鲁迅的父亲得了肝硬化,延请中医调治,花了不少钱,也没治好,最后吐血而死。鲁迅原本就是学医的,不过他学的是西医。他在1922年和1926年写的《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中,用辛辣的笔触嘲讽了中医存在的弊病:故作神秘和玄虚,拼命捞钱、草菅人命的恶劣职业道德。并发誓“决不看中医”。 中医文化进课堂,力推者当然有堂而皇之的理由。且这些理由不无道理。譬如中医知识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一种中医保健理念的熏陶。具体说,牡丹既是药、也是花,也是诗歌,这种文化不仅和中医有关,和文学也有关系。唐代诗人刘禹锡《赏牡丹》里有这样的句子: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如果让孩子们亲手种百草,看到草药的生长变化,对孩子身体、心理的成长发育都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但是,所谓的中医进校园,让学生学的还多是本本上的东西。市中医局及市教委联合编印了《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读本(小学版)。中学版编制工作正在进行中,最快有望明年面世。小学读本内容包括,鲍菇济苍生、神农尝百草、道人仙方疗骨伤等浅显易懂的中医知识和故事。而中学阶段读本,将内容融入生物、化学、历史等日常课程中,如体弱的林黛玉为何服用人参养荣丸?天体运行和四季变化中应如何调节生物钟?现在的小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已是“鸭梨山大”,各种课业几乎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的身心超级累,假如有的中学生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红楼梦》,那么,不结合上下语境,单单弄懂体弱的林黛玉为何服用人参养荣丸,又有什么用? 本土的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大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种普遍心理。可是他们往往找不到一个平衡点,没有招数,就对孩子施加多得不能再多的压力。先不判断是不是误人子弟,中医进课堂怎么看都疑似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即便不列入课表不考试,是门课总要有时间的投放,精力的投入。也不知那些从小学到中学的中医知识读本需不需要个人掏钱,如果要花钱买,这等于是又给家长们增加了经济负担。 中医文化进课堂,是正效应多,还是负效应多,或许要看实践。此事是行得通还是行不通,实践会给出真理,时间会给出答案。 伊 文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