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德西强势明显 葡意值得期待
河南女足两连胜
我省摘2金1银
《男人的战争》昨晚“爆发”
“舌尖文化”背后的故事
登封鹅坡武院大获全胜
弗洛雷斯离开建业
运动激情 品读健康
市直机关运动会重燃战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舌尖文化”背后的故事
为了真实的“摆拍”不让美好成回忆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火遍大江南北,央视官方授权同名简体书籍《舌尖上的中国》也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和北京凤凰联动出版。记者了解到,在纪录片、图书备受关注的光环下,其背后也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日前,记者联系部分创作人员进行了采访。

拍美食的吃不到美食

在剧中小露脸的“85后”厨师陈政介绍,令“吃货”们艳羡的美食纪录工作者的生活其实完全没有观众想象得那么光鲜美好,经常忙活到大半夜,有时条件允许,工作人员就地取拍摄过的食材,为众人烹饪晚饭解决生存大计,甚至有时在路上只能以方便面充饥。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团队30多人,拍摄周期长达半年多,拍摄地点60多个,加上前期调研的,有近百个点,拍摄素材更是没办法计算,很多都是临时要拍没有,工作人员自掏腰包置备的,还有大量的前期资料查阅、数字记录、硬盘资料等。即便如此,该片拍摄的机动性也很强。

执行导演任长箴介绍,片中记录的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的故事,有许多是节目组原本计划好要去拍摄的,情况出现偏差,中途遇到觉得合适,添加拍摄的。如片中讲“辣”的部分,原本计划要大篇幅去拍川菜厨师刘俊杰,而摄制组去四川的时候已经是2011年11月下旬,新鲜的辣椒几乎没有了,摄制组就到菜市场碰运气,就碰见了在卖新鲜辣椒的“素琼”。

摄制组摔着跤跟着素琼走了几十里山路,到了她那云雾缭绕的山里的家,真的是非常美,地里的辣椒也充满了活力,于是,拍摄增加了文案中没有的素琼。制作“泡椒”的陈淑芳老人“表现出辣的各种层次”也是这样的奇遇增加的。

为了真实的“摆拍”

拍摄中还有很多外界人知道后会觉得的“不齿”的事情。

“拍摄松茸的时候,卓玛一个小时只能采集一棵松茸,或是更少。按照这个速度,完成拍摄可能需要半个月。”任长箴说,于是剧组就把挖好的松茸重新掩埋在土里,进行“摆拍”。肯定是真挖出来的松茸,只是镜头对焦没对好,把松茸埋回去再拍一遍,“因为松茸稀少,所以不得不摆拍,可能很多人知道了真相会受不了。”

《湖泊的馈赠》里出现在湖北嘉鱼的职业挖藕人没有摆拍的必要,但也曲折不少。光300人一起下湖的镜头,摄影师就拍了三天。野外光照太强,拍摄的时间只能集中在上午9点之前和下午4点半之后。

对早已经将腿部锻炼出发达肌肉的挖藕人来说,在淤泥中作业已不算什么,但从淤泥中脱身还是要双手撑地。而摄像师要先把摄像机递给摄影助理,两个挖藕人把他腿边的烂泥铲掉,再合力把摄影师拉出来,一个上午能拍三五个镜头就非常不错了。

不让美好成回忆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人们体味到久违的感动,感动却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这种感动来自人类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和珍视,也有都市人心灵深处的某些缺失,更有人类对自我劳作的认可和尊重。”凤凰联动的卢俊说,《舌尖上的中国》用委婉的方式告诉大家,尊重食物也是尊重人类自己和共有的未来。而《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显然表达出了人们心底的呼吁:别让美好仅剩回忆。

卢俊还告诉记者,图书版《舌尖上的中国》推出后,出版方的电话被订货商打爆,图书订单已从原先的20万册剧增到现在的80万册。“我们在感受这些劳动带来的美好同时,也需要记住这些幕后英雄。”

本报记者 左丽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