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一个卓越的学生来?”面对这一在校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很淡定地回答:我相信你们这一代会出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大师,我绝对不相信我们就培养不出大师来!他希望大学生要学会怎么学习,怎么吸纳全世界各种知识的积淀,在此基础上去摸索创新,以后就会成为大师。(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欧阳自远用另一种方式回答“钱学森之问”,他多了些乐观精神,但显然少了些钱学森式的忧虑。“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在现行办学体制下,难以培养出大师。而“不相信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则是表达一种愿望,与“钱学森之问”是两个概念。自欺总是不好的,也是难以服人的。长期培养不出大师,说明教育制度设计有问题,与其在那里淡定,在那里乐观,在那里指山卖磨,不如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大师是什么?大师是那些在学术上独树一帜的人,是开一代文化风气之先的人。一般专家、学者、教授、诗人,皆不能称大师,只有那些专家中的专家、学者中的学者、教授中的教授,诗人中的诗人,才配称得上大师。大师是师表、是楷模。大师是创造,是光华。
大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培养大师的所在。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大学既是教育机关,又是研究机关。大学所训练出来的人也有特殊机能,但只有特殊机能还远远不够。所谓特殊机能就是“器”,如茶杯可以盛水,凳子可以坐。人如果只有机能,他就是一个“器”,甚至可以是一个“大器”,但无论如何总是一个“器”。而大师则是合乎理想的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有的思想足以影响一个时代,有的培育的学术气氛可以形成一种人文标志。
培养大师,需要环境,需要知识上的独立、学术上的自主。只有在自由的学术环境里,才可以培养出大师。什么样的学术环境才算得上自由的学术环境?冯友兰先生说,一个大学应该是独立的,不受任何干涉。现在世界的学问越进步,分工越精细。对于任何一种学问,只有研究那一种学问的人有发言权,不研究不能对专门知识发言,因为他没有资格。一所大学也可说是独立的、“自行继续”的团体。所谓“自行”,就是一个大学内部的新陈代谢由它自己决定、支配。
从根本上说,“不相信我们就培养不出大师”是一种犬儒精神,这种不相信完全没有用。“不相信我们就培养不出大师”,亦回应不了“钱学森之问”。与其“不相信我们就培养不出大师”,倒不如去做一切可能的改善,通过某种制度的“顶层设计”,改变不利的办学模式,创造培养杰出人才以至大师的条件。 今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