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
21
《保险理赔师》
文字行旅中的寻根与叙事
“饭”听
教授 诗人
小说家
选 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字行旅中的寻根与叙事

——读陈峻峰《三炷香》

黄叶斌

一炷香点燃了虔诚缅怀,一炷香氤氲着流年思绪,一炷香熏染成当下叙事。此刻,笔者正置身于作家陈峻峰的长篇散文《三炷香》中,缕缕香火,血脉精魂,千年萦绕,于是,我们开始了中原先民历史南迁的漫漫文字行旅。

三炷香,在这里,无疑是一种宗教文化的祭祀和崇拜,是一种寻根文化的隐喻和隐语,更是一种民族走向的探索与追问。从作者设置的文本来看,三炷香分别祭拜的是人祖伏羲、陈姓始祖胡公妫满、陈姓先祖“开漳圣王”陈元光,而在读者那里,三炷香,或为古人的心灯,或为今人的心香,或为后人的心志,终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传递人类文明与生命的不息薪火。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先哲的终极天问,也是人类自身终极的生命自问,无人能够破译,给出解答,也许设问比答案更具启示意义和思辨魅力。而作为一位作家,陈峻峰在涉及中原人历史南迁,尤其那些南迁后客居他乡以致散落于世界各地的河洛人、固始人、广府人、闽南人、客家人,他觉得在21世纪的人文大背景下,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一次千年回望,需要对他们的历史生死境遇与现实生存情状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访和探知,同样不能找到答案,但作家负有书写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看到他以3年时间的行走、追踪和寻索,以自己陈姓氏族的根脉源起、流变、播迁和衍生为例,以历史和现实的两个“在场”的还原叙事,以长达45万字的鸿篇巨制,努力进行着展现、打开、辨析和回答。这是一本“陈姓氏族志”,更是一部“民族迁徙史”,其目的在于以期探寻中国人氏族、宗族、家族、民族血脉渊源和文化传承,再现历史的行色和山水的景象,并注入作家现实深度的生命觉察和文化思考。

行走与考察,是作者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在旅行的过程和阅历中,他不是走马观花地领赏与悠游,也不是满足于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猎奇与愉悦,而是以一种地缘、血缘关系的嵌入,实证经验的辨析和感性直觉的触摸,为他的叙述文本增添关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化学、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和客家学等方面的精神内核和质地。因此,他的考察,就不只是一次我们惯常见到的那种简单的游记散文了,也不是一次单纯的理论立据求证的历史考察报告。而是一次深入人类学新的框架结构的探索与征服,一次解读华夏民族的社会结构、伦理秩序、价值体系、文化理想、宗族维系、祖灵崇拜的奥秘的文学试验与书写突破。

作者的考察,是一种历史的回溯,因而必须与先祖遗迹和历史史料对话,必须与几乎被时光掩埋泯灭的千年民间传说和宗教神话对话,穿越地域和时空,到达未知和尽头,因此,他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准备的。他背负行囊,日月风尘,一次次从家乡出发,行色匆匆而步履坚定,风尘仆仆而情感丰沛;肩负了历史的信任、希望和寄托,也承载了文学的心愿、厚望和理想,信仰和承诺,让他注定要付出一腔心血、万般情致和行走艰辛,并通过个性化的视角和书写,实现对中原人历史南迁及民系、民族的血脉寻根和精神重述,“来完成每个人——所有人——对生命自我的身份审视、考问和认定。”(墨白语)

作者以想象力和艺术虚构为利器,主要表现为历史“在场”和现实“在场”两个叙述层面在个体经验和公共经验、有意识记忆和非意识记忆、内视觉和外视角之间的有限而有效地对接、想象、融合和转换。历史“在场”是叙事博弈中的最大困扰和折磨,它面对的是一片陌生的景物、器物、遗迹的具象,以及一大堆零散史料、神话、传说以及行走笔记、录音、图片,等等,这时,作者就是生活在某个特定历史时空的“古人”或现场的“在者”:一个身份的暂且取代和转换,是一种时间意义,是一个虚拟切入,是一种叙事的谋划和方略,这便有了我们看到的中原人南迁途中的艰辛与困苦的画面再现,陈氏宗族祭奠祖灵的礼仪场面的铺排渲染,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耻使得中原百万人大逃亡的惨烈景象,江州义门陈千人大家族摔锅分家奉旨解体的特写镜头,“开漳圣王”陈元光奉旨入闽平乱及开发建设闽南的悲壮过程,郑成功父子开发收复台湾的奇特经历,等等。

诗性描绘,是作者兼诗人、作家以及知识分子身份的文学证明,是他以诗意的眼光、温暖的情怀和激情的笔触拥抱生活对话世界诉诸文字的选择和方式。打开来那些文字,你就会被他的笔力和笔势所牵引,被他的狡黠和自信所迷惑,被他的机巧和洞见所折服,在他的诗意葱茏的文字丛林中,几次迷路几次突围几次穿越,却总是成为他的词语俘虏和文本侍臣。语文干净而利索,语句灵动而严谨,句群腾跃而内敛,诗意流连而哲理凸显,使得全书架构闳中肆外纵横捭阖而逻辑力量摄人心魄;他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化为妖娆激情的文字行旅,给人以沿途风光、精神景象的旖旎行色和陶醉迷痴的感动。正是这种随处可见的“在场”意识和诗性描述,让读者也和作者一起获得一种身心渗透的爽润和快意,一种从容和优雅交互、凝重和压抑交织的感受。我们追寻在祖先的途中,照耀一路词语的光芒,天地之大美华章,生命如史诗绝唱,根深叶茂,生生不息,慎终追远,血脉香火,点燃,氤氲,熏染,到达精神的纵深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