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雄鸡图
龙舟竞渡何时有
岱岳山中(国画) 李代六
《大车帮》
藕 记
我从草原走过
记忆中的村庄(国画) 吴玉明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从草原走过

郭迎良

从草原回到郑州两年多了,但我仍然喜欢吃手扒羊肉、奶酪,喝奶茶、砖茶,唱悠长的蒙古长调。

我思念草原,不是因为金色无边的胡杨林美丽醉人,烟波浩渺的居延海幽深圣洁,神秘莫测的黑城传说诱人,沙丘连绵的巴丹吉林沙漠辽阔雄浑,而是因为我曾在这块滚烫的土地上度过了26个春秋,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与这里的草木一起蓬勃生长,这里的一切已经灌注到了我的躯体和灵魂,她的呼吸,她的脉动,都牵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那里是内蒙古最西部位于中蒙边界的边地小城。2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有幸投入她的怀抱,她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听遍了四海歌声,还是牧歌最动人。”我在第一次去之前,一位朋友告诉我,蒙古人十分好客,那里是歌的海洋,酒的海洋,小孩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会喝水就会喝酒。到了那里,我才真正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风情。

当我们的车离旗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还有5公里的时候,远远地就看到前方路边停着两辆车,七八个身着蒙古族服装的男男女女。那是当地的医院来接我们的人。

两个女歌手一人手捧哈达,一人手端盛满酒的银碗,唱着《下马酒之歌》向我们走来。

我们一行人多数都是第一次见那场面,不喝怕有违民族礼节,只好硬着头皮喝下了足有3两的奶酒,两个女士一上车就晕了。

晚上的宴会上,祝酒歌此起彼伏,宴会成了歌会。最活跃的还是上午那两个去接我们的女孩儿,她们的歌声一晚上基本没停,并不断与大家碰杯敬酒,蒙古女孩的大气、豪爽、豁达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才知道,她们一个是医院的护士萨仁花,一个是医院药师永丽,也是当地有名的歌手。

这里人人都会唱歌,旗里出了不少全国著名的演员,像歌唱家德德玛,表演艺术家江布拉,青年歌手孟根其其格、哈林等数十人都是从这里登上艺坛。

到了边地,不可能不食手扒肉。手扒肉是用新鲜羊肉做成,不放任何调料,调料盛在盘子里放在桌上,吃什么、吃多少由自己喜好。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用蒙古刀割、刮、剔、手抓着吃。羊的后半部位有胛板骨,牧民把胛板骨上的肉称为“掀板肉”,遇到汉族同胞就称“团结肉”。上手扒肉的时候主人特意将“掀板”放在最上面。“掀板”是最好的肉,要大家分享,通常是由年长者或由主人指定最尊贵的客人来分。无论有多少人,每人都应分得一份,以示吉利。然后,用刮得干干净净的“掀板”敬酒,“掀板”上能放上几杯,客人就得喝几杯,我第一次就是被这样的方式放倒在蒙古包。

后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无数次到过那里,与当地群众的熟悉程度超过了我对故乡的记忆。

2009年,我将要从那里离开,有次办事路过旗府,被朋友看到,留了3天都不能走,从早晨到晚上,顿顿是歌、酒,那是蒙古族朋友最能表达感情的形式和礼仪!我要离开的时候,有几个蒙古族朋友专程驱车240多公里,赶来为我送行。已经是总护士长和药局主任的萨仁花、永丽依然美丽动人,她们一起给我唱了情真意切的《上马酒之歌》:

“哈达托起金杯

斟满草原的情

真心地把你留

心头千言万语

不论你去何方

一路如意一路平安……”

我端起盛满美酒的银碗,伴着歌声,眼泪扑簌簌往下直流,流到了蓝色的哈达上、流到了银碗里,流到了我的心里。

他们都把我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当成了永不分离的兄弟。直到现在,每每草原的朋友发来短信,还是称我为“额旗老乡”。

夜色笼罩着绿城,初夏的微风凉爽宜人,我打开音响,一首缥缈的歌在马头琴的伴奏下在夜空下回荡:

“草原夜色美,牧歌悠扬笛声脆。晚风唱着迷人的歌,轻骑踏月牧人归。”

随着歌声,我又回到了草原,看到了草原的朋友,看到了挺拔的胡杨、燃烧的红柳花、游移的沙丘,又拥有了过去的一切一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