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半数以上农村“五保户”将集中供养
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
世界最大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
三峡工程发电效益全面发挥
我省任命一批厅级干部
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之一

(上接第一版)在广大农村,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在承受“农村病”的烦忧:“有新房无新村”,“年年盖,年年翻,年年倒腾半截砖”,农民攀比建房,路面七高八低,邻里纠纷不断;有的村庄基础设施很差,黑灯瞎火,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刮风尘土飞扬,下雨满地泥浆;“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年迈的老人饱受远离儿女之苦,留守的妇女承受家庭负担之重,孤单的孩子只能在电话里听听父母的声音……

众多新生代农民“漂”在城市:他们大都出了校门就进城务工,没摸过犁耧锄耙,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已经城市化;在城市却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和发展的机会,处于“城市进不来,乡村回不去”的社会夹层中,对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接受度和耐受度越来越低。

“城市病”表现在城市,却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决好农村的问题,城市的难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八)要让数千万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注定要有筚路蓝缕的准备,会有栉风沐雨的历程。

2009年,世界城镇化率过半;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过半,此时河南城镇化率4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约10个百分点。

按照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河南正处在城镇化水平急剧上升的加速阶段。到2015年,河南的城镇化率接近50%,充其量再让1000万农民“化”入城市。那么,还有数千万河南农民何去何从?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道路警示我们:拉美的过度城镇化,高楼大厦、朱门红墙外是“一望无边”的贫民窟,我们学不得;美国的自由放任式城镇化,“地多人少”是后盾,我们学不成;我国一些地区的城镇化,经济上去了,环境污染了,工业上去了,粮食下来了,我们不能学。

谋大事,解难题,“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期盼是倒逼的压力,更是前进的动力。

梦想与现实间的落差,拷问着每一位领导干部。民之所盼,政之所出。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这——

是一条解决现实矛盾、拓展发展空间的突围之路;

是一条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之路;

是一条消除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的创新之路;

是一条站位全国大局、谋求河南作为的自强之路;

是一条融入中华复兴、实现中原崛起的振兴之路。

走好这条路,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实现统筹发展、“三化”协调。

这条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是对亿万河南人民热切期盼的顺应、回应和呼应。

百姓的期盼如潮水般涌来,这条路已经不是我们想不想、愿不愿、走不走的问题,而是不能不走、一定要走、怎样走好的问题。

正如一位领导人所说:“要经常想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要花一点时间研究群众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应该为群众做点什么。”

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除了顺应、引导群众的意愿,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别无选择!

(十)走好这条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呼唤着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取决于领导方式的转变。

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一把钥匙,能开启发展方式转变的大门;

领导方式的转变是一座桥梁,能架起发展方式转变的快捷通道;

领导方式的转变也是一台助推器,能为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持续的动力。

(十一)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有些领导干部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

看不到,跟不上。有的领导干部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固有认识上,看不到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强大引擎,它“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看不到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意义。

想不透,辨不清。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既发现不了机会,又意识不到危机,没有认识到,当下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酝酿着一场乡村变革;没有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对现状的不满足和对城市的可望而不可即,压抑了他们创造力的释放,甚至影响着农村的稳定。

摸不准,抓不实。有的领导干部来自群众却不懂群众,身处群众之中,却不善于做群众工作,遇事不同群众商量,瞎拍板,乱指挥,自以为熟悉农村、了解群众,还想着在一家一户的庭院里,养猪养鸡建沼气,殊不知,鸡羊牛猪已在大部分农家大院消失,液化气、电磁炉正成为农民群众的新选择。

怕作难,不作为。有的领导干部既不缺眼光,也不乏能力,却患得患失,想自己多,想百姓少,讲得多,做得少,工作上不大胆、不求实、不创新。

(十二)视野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

眼界高时无碍物,心源开处有清波。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视野。“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领导干部只有真正顺应时代的要求,把握民心的向背,才能“转”出方向,“转”出高度,“转”出实效。

新型城镇化不是传统概念的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一般层面的城镇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消除城乡分割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意义的城镇化,是让农民告别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习作,实现公民权益、提升文明力量的城镇化……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当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工作抓手积极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期盼,是推进城乡一体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点。

(十三)境界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深度。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境界。“思无私,则行无偏”。把领导方式转变的重心聚焦到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上来,是一种真本领,一种大境界。

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既不能超越历史条件把明天的事拿到今天来办,也不能坐失大好机遇,把今天能办的事拖到明天。把实践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境界。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利益分配。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要实现好、维护好农民利益,更要发展好农民利益。既能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又能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由此就有了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准绳。

眼下,河南农村正面临着改革开放后又一轮建房热潮,农民有迫切的盖房需要,又不满足于踩着泥泞住楼房,穿着“棉袄”套“西装”,要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让农民从“一辈子建几次房”到“建一次房管几辈子”,实现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的历史跨越。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实事求是、把握规律、量力而行。不够条件硬干是“刮风”,具备条件不干是“尾巴主义”;应维护好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把增值收益的“第一桶金”装进政府还是群众的腰包,决定了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也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引领的根本方向。

(十四)情怀决定领导方式转变的程度。

满足亿万中原儿女的热切期盼,需有大情怀。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命根子”。领导方式的转变,万变不离其宗,转变的实质,是向正确领导方式的回归,尤其是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回归。离开群众,我们寸步难行;依靠群众,我们无往不胜。

群众最有智慧、最有力量,只有到群众中去,总结和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才能正确地指导群众的活动。这是领导工作的基本功,是我们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的基本工作路线。我们必须善于集中群众的聪明和智慧,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创造。“牛不喝水强按头”不行,要“顺水推舟行万里”,循序渐进引导干,因地制宜务实干,遵循规律科学干,总结提升坚定干。

(十五)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我们正在创造历史,这是中原大地崭新的历史。

亿万人民的实践创造,让我们精神百倍;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信心满怀;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矢志不渝、一往无前!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