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冰极天地”逗企鹅
演绎一场揪心爱恋
新唱豫剧
王派经典
千年登封窑的复兴梦
暑假,让我们读书吧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年登封窑的复兴梦
李景洲希望登封窑能取得更大发展 
“水墨瓷”的创新使登封窑瓷器更富诗意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开栏的话

作为现代第三产业的主力军,文化产业推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扩大我市文化产业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给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本报从今日起推出《郑州文化产业项目巡礼》专栏,陆续对登封窑、郑商瓷、黄河澄泥砚、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深入报道。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件国宝级瓷器——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这是登封窑的代表作之一。

登封窑始于隋、唐,全盛于北宋,在金、元的征战与迁徙中逐渐衰落,后人无缘亲见其兴盛。而今在登封,醉心于登封窑复兴、创新乃至产业化发展的嵩山古陶瓷学会会长李景洲和他的“复兴基地”,正在把登封窑复兴的梦想变成现实。

登封窑能否恢复千年前的繁荣与光辉,又能否在现代社会立足、发展呢?日前,记者对我市这一文化产业项目进行了采访。

重现千年“登封窑”

1985年,对陶瓷有着强烈兴趣的李景洲开始了登封窑的恢复调研工作。工作之余,他经常跑到乡下,走访村民,调查故瓷遗址,收集了大量的登封窑残片标本,经过11年的准备,1996年,李景洲开始动手恢复烧制。

2005年,李景洲和几个对古陶瓷有共同爱好的朋友成立了“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2007年6月,登封窑复仿基地落成。从此,李景洲全身心地投入了复仿制工作。

“珍珠地划花”是登封窑的标志性特点,作品传世不多,工艺却比其他瓷器复杂得多,想让这种珍品“重见天日”,难度不言而喻。按照传统方式选料、加工、拉坯和上釉等工序,历经无数次试验和无数个不眠之夜,2008年,“珍珠地划花”终于烧制成功。失传已久的“登封窑传统烧制技艺”也在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景洲则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

复兴+创新=发展

“白地黑花”是登封窑在宋、金、元时期的主要装饰形式之一,这种装饰黑白对比鲜明、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烈,但由于和背景之间缺少色阶和过渡而略显生硬。李景洲创新的“水墨瓷”,在传统装饰“白地黑花”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将意境丰厚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搬”上了的瓷身。

“水墨瓷是在选用特定矿物原料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水墨的表现技法,采用特定的传统烧造工艺而完成的。”李景洲介绍说,这种创新更能表现出传统水墨画的诗情画意,画面更含蓄、更有意味,比传统“白地黑花”陶瓷装饰更富有诗意。

在创新的同时,李景洲开始了登封窑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今年我们计划产量达到1万件。”李景洲表示,基地产品还将实现“两条腿走路”,一边是手工艺高端收藏、复制品,一边是大众化的礼品、纪念品及食用、观赏器。

造梦“陶瓷文化村”

历经20余年的复兴路,小有所获的李景洲希望登封窑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登封窑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乏高级人才。”李景洲实话实说,“由于前期投入大,工人待遇不高,有高人也请不起。”如创新产品水墨瓷,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瓷体水墨画创作的水平高低,而现在跟他们合作的是一位江苏画家,其作品每平方尺5000元的市场价已经让他觉得“很有压力”。

在李景洲看来,陶瓷作为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文化事业,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完全可以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形成规模,实现产业化发展。李景洲向记者描绘了登封窑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建立一座登封窑陶瓷文化村,包括陶瓷研究、生产、创新、展示、体验等多个功能区,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李景洲的设想中,登封窑完全可以成为登封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和“龙头”。

“希望政府部门能更加重视、扶持我们的发展。”李景洲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