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知名医学专家
每周社区坐诊
若有来生 还当记者
清华北大揽才370人
多所一本院校扩招河南生
郑州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辅导公告
确保安全 确保质量
统筹协调 加快推进
网格化管理不力
新密市问责35人
特岗教师招募
报名25日启动
0721停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若有来生 还当记者
——记郑州日报高级记者、市优秀共产党员陈亚洲
91 庆祝建党 周年 喜迎党的十八大

本报记者 张 永 安群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郑州日报高级记者陈亚洲正是以这样的深情,挚爱着党的新闻事业。41年里,他当通讯员、做记者,与新闻这个崇高职业魂牵梦绕,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今年“七一”前夕,陈亚洲再度被评为郑州市优秀共产党员。

世上万物无所求 只图写稿到白头

“若有下辈子,我还当记者!”在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庆祝建党91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会上,陈亚洲的发言感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陈亚洲是烈士遗孤,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时,他只有6个月大,他说是党把他培养成人。在郑州某部服役的15年,他是新闻爱好者。1987年,陈亚洲转业到郑州晚报,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他立下“世上万物无所求,只图写稿到白头”的心愿,一直默默无闻地奋斗在新闻战线上。他用党章中对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在采访中吃苦耐劳,遇到险情毫不畏惧:

1996年9月15日,二七区兴旺砖厂发生重大塌方事故,他赶到塌方的两座土山之间采访,突然再次发生塌方,差点被“活埋”;

同年11月17日,他在郑州火车站福寿街暗访时,突遭歹徒袭击,险些被“捅死”;

1999年5月26日晚,郑州街头发生一起两民警牺牲和两民警重伤的血案,他冒着随时可能挨歹徒冷枪的危险,深入现场采访;

2004年6月10日,在采访一起车祸途中,他坐的采访车也出车祸,险些“光荣”……

陈亚洲的执著,得到了丰厚回报。在郑州日报,他发稿量月月名列前茅,是人人皆知的高产和优产记者,先后有45篇获国家级和省级好新闻奖,发表新闻业务论文50多篇,还出版了专著《新闻采写技艺探究》。他5次被评为郑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2000年还荣获“郑州市十佳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

“名利是过眼烟云,随着时光的流逝会无情地消失,只有事业永恒。一个人一生做好一件事,就会获得极大的人生快乐和满足。”陈亚洲说。

2002年5月30日,郑州日报恢复出版,他主动从当时担任的机动记者处处长职位上“淡出”。为啥?他说,一是给年轻有为的记者让位,这样更有利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二是不担任部门领导职务了,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写稿。

老牛自知夕阳晚 不须扬鞭自奋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随着年龄增大,年近花甲的陈亚洲感到精力、体力和记忆力都明显不如从前。可他并没有放慢工作脚步,而是将一颗感恩之心化作工作动力,让新闻激情发挥到极致。他奔波在社区、街道、农村和艰苦环境里捕捉“活鱼”,成为省会新闻界年龄最大的一线记者。

今年3月的一天上午,陈亚洲接到一条新闻线索:二七区市政管理执法局49岁的女职工黄敬,16年来持之以恒,用真情温暖着非亲非故的智障女一家,还把爱心接力棒传给她正在河南省司法警官学校学习的儿子。

这是一条多么有价值的新闻呀!“咔嚓”一声,他放下话筒,立即骑着自行车,直奔新圃西街社区采访。

采访结束已经过午,陈亚洲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报社,打开电脑,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次日,《母子接力关爱智障女》的通讯见诸报端。

“您整天这样采写新闻,累不累呀?”年轻的同事关切地问。

“不累是假的,可我感觉累得值,累得充实。”陈亚洲的真诚让大家敬佩不已。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为了不耽误第二天采访,他自制“备忘录”,每晚睡觉前,把第二天的采访内容写在上面放在床头,次日一早起床就能看到。

从2011年1月起,按照报社关心照顾老同志的规定,陈亚洲拿档案工资,这就意味着写不写稿,每月工资照拿。可他甘当“新闻疯子”和“拼命三郎”,自己给自己加码,主动寻找新闻线索去写稿,月月都有多篇稿件见报。

骑着单车下基层 天天坚持“走转改”

陈亚洲一辆采访用的自行车已骑了21年,光外胎就换了5副,他天天骑车“走转改”,深入社会基层采写新闻。新闻背后,是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2007年8月,郑州日报开设了“记者在一线”栏目,年过半百的陈亚洲不服老,在报社第一个带头深入一线采访。他不顾天气酷热,不怕环境恶劣,体验电力巡线工的“钻山沟生活”,在荒郊野岭,一天徒步走了25公里,险些中暑晕倒。巡线工申师傅感慨地说:“和我们一起巡线,自找苦吃,这样的党报记者我们真佩服!”

2009年陈亚洲评上高级记者后,仍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011年的中秋佳节,他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雨与巡道工一起在铁路上巡逻,淋得像只“落汤鸡”,双脚像泡在泔水缸里发白的馒头……《中秋冒雨巡道》一文,从字里行间就能看出采访的艰辛。

今年春节刚过,陈亚洲就骑车从西郊赶到郑州交通运输集团物流总公司金象物流公司体验生活,与物流工一起搬货物,累得气喘吁吁……《物流工的苦与乐》一文刊出后,好评如潮。

5月下旬,按照规定,陈亚洲退休了。离开心爱的新闻岗位,他心中有种种不舍。他说“碰到好的线索,我仍然会像战士一样冲向一线”,话未尽竟有些哽咽。

有人不理解,问他到底图个啥?已有37年党龄的陈亚洲动情地说:“我想法很简单,那就是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的培养和领导的关爱,对得起广大读者的厚爱,对得起记者这个崇高的职业,对得起为国捐躯、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父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