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中原之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期货创始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期货创始人
——中原之子系列人物之李经谋
人物档案 李经谋,我国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粮食专家和期货专家。历任河南省商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粮食厅副厅长,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主任,郑州商品交易所总裁、理事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批发市场分会理事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中华粮网高级顾问。
闲暇之余,李经谋会在铜镜展览馆待上一天。

本报记者 杨玉玺 王文霞 文 杨光 图

专业性很强的经济人物如何写?接到采访任务后,记者一直在冥思苦想。经过多次电话联络,终于在今年最热的一个夏日,在郑州商品交易所见到了已退休的李经谋。

今年恰逢古稀的李经谋,头发花白,身材瘦削,但精神头却像四五十岁的人。采访在李经谋的铜镜展览馆进行,一面西汉透光镜引起了记者的好奇:一束光照在镜面上,反射出去,镜背美丽的花纹就投在了墙上。记者如同醍醐灌顶:李经谋的人生不就像一面铜镜吗?磨砺成就美丽。看似矛盾,实为统一,新中国期货界领军人物的精彩人生,就这样在明暗交织中徐徐展开。

期货领军人

与寒门学子

从小立志当作家的李经谋,却一生与粮食结缘。成为我国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乐章。他谦虚地说:这一切都是组织的安排。

山东省济宁市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之称,尊师重教之风盛行。1942年5月,李经谋就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一名农村教师,一个人要养活5口人,生活很紧张。“母亲不识字,但给我的影响最大。生活困难时,她把粮食让给我们吃,自己饿得浮肿。”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作为老大的李经谋,是两个妹妹的榜样,从小到大品学兼优。1962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高校大幅缩招。“当时录取率降到14%左右,加上色弱报考专业受限,根本没想着能考上,三个志愿均报了山东财经学院,放假就外出打工了,分数下来才发现能上重点。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剩下两天就要报到,哪儿还顾上高兴,只顾忙着准备了。”

贫寒的家没给“跳过龙门”的李经谋准备什么厚礼,母亲在一个小裁缝店给他做了件新衣,这也是他第一次穿裁缝做的衣服。宿舍7个人, 只有他没有蚊帐。他没有去过电影院,只进过一次理发店,因为要照毕业照,买本书都很奢侈。

贫困让他更懂得担当。当时国家给贫困学生每月14.5元的生活补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经济困难,作为班长的他带头降了两元。有人说,贫困是一所大学,苦难是一笔财富。一个能够承受贫苦,积极向上,用拼搏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才真正是生活的强者。

1968年2月,李经谋从山东分配来到河南,到省粮食局下属的购销局工作,11月被下放到工厂接受再教育。经受了5年的劳动锻炼后,李经谋重新回到了省粮食局。1988年,出任省商管委副主任兼省粮食局副局长,时年他46岁,可谓春风得意。

人生如同黄河的九曲十八弯,曲折处孕育着波澜壮阔。1990年,命运之手再次把他推向一个新的舞台。

“听说要调我到粮食批发市场当主任,电话快被打爆了,半夜还有人打。老领导、亲戚朋友都劝我,千万不要去,风险太大。”那时,期货如同一个面目模糊的怪兽,为资本主义所独有。

“我是国家培养的干部,既然组织决定了,就好好干吧。”用感恩的心去工作,是李经谋常说的一句话。从此,他的人生与期货相生相成,在期货还遥如天边的“月牙”时,李经谋像一个早行的探路者,打开了中国通向西方期货的大门。

回首往事,李经谋感叹:他的人生有两大转折,一个是下放工厂接受再教育,一个是干了期货。五年的工人生活,让他脱胎换骨,一改前怕狼后怕虎、求稳安的性格,变得豪爽坦率,闯劲十足;做期货就像对运行了半生的大脑,进行一次最新版本的系统升级,“在黑夜中呼唤黎明”,求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期货”兼容的路径。

执著与淡然

“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做期货;如果你恨他,也让他做期货。”不过,20多年前期货却是“阳春白雪”。

李经谋回忆说:“过去粮食市场买难卖难的现象呈周期性交替。粮食一多,农民就‘卖粮难’,粮食一少,国家‘购粮难’。这是粮食市场体系不健全的表现,只有通过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结合运行,让经营部门和种植者对未来的市场价格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才能平衡供求关系、熨平现货市场价格。这也是当时中央领导为什么对发展期货市场那么支持的主要原因。”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正式开业。世界震惊。一个小时后,美国之音向全球发布。

1991年3月,我国第一份规范化的粮食远期合同签订,标志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向期货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

1993年3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5月28日,真正的期货标准化合约正式推出。这是我国现代期货市场的起点,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为我国首家期货交易所。“郑州价格”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历史,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李经谋介绍道:“当时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现货、期货两种机制同时运行。”由现货起步,向期货过渡,现货、期货两种交易机制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被国内外专家称之为“郑州模式”。哈萨克斯坦、波兰等曾借鉴这一模式,尼日利亚至今还在践行。

对李经谋来说,“天天就像坐在火山口上”。

这不仅仅是无路可循的茫然,更有四面八方的质疑。许多专家认为,现代期货只能在发达的金融中心才能得到发展,地处内陆的郑州无人看好。重任在肩的李经谋慨当以慷:“我虽然不是河南人,但早已把河南当成第二故乡,一定要为河南人争气,为祖国争光。”

李经谋相信:“虽然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有差距,但只要我们把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敢于走前人未走的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就一定会走出一条新路子,屹立于世界期货之林。”

出国取经,四处求教。在美国芝加哥交易所,他们去交割部门考察,主管部门负责人异常感慨:“你们是几十年来第一个到这里考察的人。”为制定交易规则,他找来美国、日本、英国和香港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在大海中“捞出”自己的“定海神针”。而有150年历史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规则达1800多页。从1991年底开始,他们上午上班,下午集中研讨,历时近一年,最终完成新中国首部期货交易规则。为保证规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李经谋请国内专家论证,同时赴美国请CBOT专家评定,结果得到一致肯定。

有人问他:要不要保密?他说:保什么密!我们是国家的试点,要豁达、大度。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是李经谋的座右铭。他从不认为自己天资聪明,“只要努力、执著,没有干不成的事。”他像一位高超的舵手,驾驶着郑商所这叶小舟,从黄河之滨起航,披荆斩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遨游在蔚蓝的大海。

杰弗利·威廉斯为首的4位美国著名期货专家,通过4年的跟踪调查,1998年发表的《一个期货市场的崛起》专题报告中,称郑州市场是“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建立的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农产品交易所”。李经谋用成功的实践,挑战了国际传统期货理论。国外著名的期货专家评价说:“这是对国际期货市场的重大贡献。”他去美国考察,美国报纸披露:郑州商品交易所代表团受到了高规格礼遇,世界最大的期权交易所CBOE的全体领导成员都出来接待他们。

“郑州模式”、“郑州现象”、“郑州价格”……一时间,“天下何人不识君”,郑州成为中国期货业的“圣地”。先后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使节、专家、学者到郑州参观、考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家媒体,对郑州市场进行专题报道。郑州交易所与世界50多个交易所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在世界期货业中确立了自己的坐席。

郑州商品交易所成了河南、中国的形象。长期的废寝忘食,李经谋得了严重的胃病,1.74米的身高,体重不到60公斤。2000年又得了脑垂体瘤,整个身体发生变形。“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他如同永不卸甲的战士,一如既往地奋战着。

开拓与坚守

生长在孔孟之乡的李经谋很喜爱《论语》,他最喜欢的一句是“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反省自己,才能头脑清醒,脚踏实地”。

李经谋说,作为交易所总裁,就是要营造一个最公正、最透明、最公开的市场。全国期货界他是有名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一定要遵纪守法,按照国家批准的交易规则进行交易。市场的管理者一定要管好自己,才可能管好市场”。

他总是说:“权要淡化一点,不要把办市场当成升官发财的阶梯;利也要淡化一点,不能把发财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如果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在权和利的问题上,有了淡化意识,他的思想就会升华,就会走出一条新的路。没有权、利的干扰,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事业上。”

正是由于李经谋坚持规范、自律的发展之路,在1995年和1998年国家对期货市场的两次规范整顿中,郑州商品交易所最终保留下来,与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最近新建的上海金融交易所成为如今全国仅存的4家期货交易所。

为带出一支“铁军”,李经谋实行全员合同制、职务聘任制,砸了铁饭碗,进人必须是硕士以上学历,为此他没少得罪人。同时,千方百计给员工最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解除后顾之忧。他公开讲,只有两条我不承担责任:一是贪污受贿,二是生活作风,其他工作上的责任我都可以替你们承担。

这里很多规定十分“霸道”:员工不能参与交易,直系亲属也不能;实行近亲回避制度,员工谈恋爱,必须走一个,谁走单位定;离婚也不行。李经谋有个说法:对方要离婚,我不干预;员工要离婚,得给我个理由。“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我评价自己,1/3是传统,2/3是现代。”

这里开会像“吵架”。李经谋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开会,每个人必须发言,有问题摆在桌面,我的意见也可以否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人不解,说:我们那儿都是一把手定。李经谋毫不客气地回答:“处理期货风险,决策成败就在转瞬之间,只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力挽狂澜,谁搞一言堂谁垮台。”

1994年,在李经谋的力推下,河南省人大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地方性的期货法规。而李经谋最大的愿望是中国《期货法》的早日出台,真正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期货体系。

正当李经谋在中国期货业叱咤风云之际,1999年12月,他却辞去了郑州商品交易所总裁一职,只担任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此时,粮食期货红火的背后,是批发市场的日渐没落。他提出“粮食零售市场是基础、批发市场是主体、期货市场是先导、电子商务是方向……”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年近花甲再次创业。

2006年9月,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挂牌,负责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迎来了发展新纪元。

2001年,成立近7年的“集诚信息网”正式易名“中华粮网”,“让粮食在网上流通”,此举开创了我国粮食电子商务之先河,使我国的粮食批发市场真正步入信息化新时代。如今中华粮网已是全国知名粮食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

20多年间,李经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领导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粮食现货交易规则、商品期货交易规则和粮食网络交易规则……诸多第一,成为他和中国改革开放史上共同的辉煌印记。

工作狂与收藏家

熟悉李经谋的人说他是工作狂。他调侃自己:工作起来像老虎,生活中像绵羊。今天的他终于可以无愧地说:“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有个小故事:员工只要听说李总出差了,大家都会松口气。为此,李经谋开会提出严厉批评。他说:“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时不我待,不拼能行吗!”

他的生活十分单调,基本是两点一线,单位和家,在单位的时间比家还长。没退休之前,几乎天天都是晚上12点回家,出差的“行头”都在办公室,有事拿着就走。家里的事李经谋从没管过,工资一交,啥事不管。两个女儿、双方的老人全靠老伴照顾,老伴为此提前退了休。

幼时饥饿的记忆,让他始终高度关注国家的粮食安全。2007年,几经请退的李经谋终于如愿以偿。可他仍然每天坚持上班,晚上忙到10点多回家。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地上、桌上、书架上到处是书、杂志、材料。他给记者一本2012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这是第十卷,从2003年开始,他任主编,亲书每期序言和部分专论,每年一册,现已成为国内粮食行业的蓝皮书,“对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参鉴价值”。

李经谋不吸烟、不喝酒、不唱歌、不跳舞,唯一的爱好就是收藏,欣赏收藏品是他减压的方法。他收藏与粮食相关的古代陶瓷器,无偿捐赠给郑州市场,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古代粮食文化陈列馆,他想通过公开展示,提高全社会对中国古代粮食文化的认知和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他最大的收藏是铜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收藏了大约三四千面铜镜,为全国品种之最。他认为期货与收藏有很多相通之处,都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他说:如果你真正进入期货的神圣殿堂,就会发现,期货是一件非常完善的“艺术品”,它是劳动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正在筹备出版铜镜鉴赏工具书。

在今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的序言中,李经谋动情地写道:我们将会共同见证《报告》的第二十卷、第三十卷……也许到那时,我们中的不少人已然仙去,然而,天国之上有我们的眼睛,厚土之中有我们的血脉,植根于中华大地上的这朵粮界奇葩将璀璨永驻。

他不是就是中国粮界的一朵奇葩吗!

记者手记

成功者都是相似的,不成功者各有各的原因。“咬定青山不放松”般的执著、不懈,几乎是成功者共同的基因。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正如李经谋所说:只要执著,没有干不成的事。就连他的业余爱好,他也能“爱”出名堂。数十年来,他执著于国家的粮食事业,在一个个空白领域创造出多个全国第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卷上,书写下自己的名字。

“永不问,永不说,我愿用生命奔赴你的重托;我把忠诚当成一种颜色,让她每刻从心底流过。”这是李经谋最喜爱的歌词,这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执著,感恩,热爱,责任,成就了这位中国期货探索者的辉煌人生。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