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2012伦敦奥运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微播奥运
这里的自行车很“酷范”
Yes!
Win!
郑州小伙泳池造传奇
御宾苑烩面美食城
携手精彩奥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里的自行车很“酷范”
——伦敦纪行之七

“超”越迷雾

来伦敦已经一周多时间,逐渐开始适应了伦敦的生活和节奏。每天,当地的市民为工作而奔波,而记者也为“工作”而辛苦。从住地,到新闻中心,再到赛场,伴随着中国代表团不断摘金夺银的高速度,享受着八年后河南摘首金的美妙时刻,其实苦中更有乐。虽然睡眠有些不足,但精神气儿还在。

漫步伦敦街头,好比参加了一场“名车展览会”,走在街头随时会有豪车风驰电掣从身边掠过,从法拉利、兰博基尼、宝马这样的豪华跑车,到叫不上名字的复古老爷车,简直眼花缭乱。英国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之高闻名世界。汽车早就不是“身份的象征”,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倒是骑自行车上下班,不但不“丢份”,反而是体现车主够年轻、够健康、够自信的时尚标签,经久不衰。

在世界闻名的摄政公园、海德公园里,白天和傍晚都能见到全副武装的专业车手,或玩自行车攀爬的少年,或穿着日常运动服、只戴顶头盔作为安全防护的业余爱好者。孩子们骑着儿童自行车,虽然“迷你”,可配置毫不含糊,有的比大人的车还“炫”。 即便在英国的乡村,也常邂逅自行车。“骑手”有时迎面从小丘上冲下,有时变魔术般从大片石楠丛后冒出。很多“骑手”是老先生、老太太。

当奥运赛事开始之后,伦敦的交通变得越来越复杂。开车上街,会无奈地发现,双向变单行,单行变方向,明明以前能转弯的道,突然哪天就被封掉了。这时候,自行车就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完美的出行方式。在西敏寺附近的路面上,每天都站满了交通警察,每个人负责10米左右的路段指挥交通。当私家车、出租车甚至公交车都不得不灰溜溜让路的时候,只有自行车能够自由自在地从警察眼皮底下晃过。

在伦敦,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机动车会主动让行自行车,除了上下班代步,英国人也将骑车看成是一种健身的方式。而与中国不同,英国马路上的自行车道实在不能用“道”来形容,它其实只是在机动车道的最边上划出了一条窄窄的通道,宽度最多只就20多厘米,只能容一人骑行通过。不过别担心骑车人的安全问题,因为英国的司机对自行车很体贴,老远看到,就会减速。

为了让老百姓出门骑车,英国一些政界名人以身作则,像伦敦新市长约翰逊等就是伦敦“骑车族”中的名将。他们不仅以骑车作为促进健康的手段,甚至使其成为参加政治竞选、保护自然环境的招牌。在著名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如果看到某位披着黑色斗篷的教授,或是戴着黑色方顶帽的学生正骑辆破自行车疯跑,千万不要见怪,他们肯定是急着去参加什么正式活动,这已然是大学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行车在中国的保有量是全球第一,但中国为何没有一名排得上号的自行车运动员?中国算得上自行车王国,但在自行车运动上,离自行车“强国”还差不少。身处伦敦,能强烈感受到自行车在英国的强大魅力,这里的街头,到处都是自行车租赁点,马路上擦身而过的都是戴着安全帽、穿着骑行服的骑行者,在这里,自行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态度。

记者在街头随意采访一位当地骑车一族,他叫迈瑞特,每天花1小时骑自行车上下班。问他骑自行车的感受时,此人一脸得意地说:“你看看伦敦市中心上下班高峰期的惨样,汽车根本走不动。而我骑自行车,既节约了时间又锻炼了身体,更重要的是享受到了那份自由和快乐。骑自行车再好不过了!”

与无数的名车豪车相比,这些骑车一族更是一种“酷”,一种“范”,他们丝毫不亚于拥有一辆高级跑车的美妙感觉。当骑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健身的方式,我们就能明白,英国人为何能在北京奥运会自行车项目上摘得八金,今年又能加冕百年环法赛。这就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却一直无法登上世界自行赛场的最高领奖台的真正原因了。本报伦敦专电 特派记者 刘超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