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满城尽是卷帘门” 不止是谣言的魔力 “紧急提案:沈阳各个店铺关店,谣言四起,请权威部门赶紧声明,稳定民心……”8月6日下午,辽宁省政协委员庄廷伟提交了一份加急提案,同时通过微博公布,他希望沈阳有关部门能及时回应市民关切、网络质疑。这一天,很多沈阳市民则已经在切身感受生活不便:理不了头发、吃不到午饭。(8月7日《南方日报》) “满城尽是卷帘门”的诡异与各地频出的“抢盐”风波着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毫无疑问,此类公共事件折射出社会性的独立判断力缺失。面对缺乏根据的无稽之谈,很多人人云亦云一哄而上,直接沦为谣言泛滥的帮凶,在群体效应下,谣言的辐射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顶峰。千百年来,流言蜚语在中国一直大有市场,原因也在于此。 但无法回避的是,“满城尽是卷帘门”不止是谣言的魔力使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预期性的公共焦虑因为“传言”传播而被无限放大导致的结果。 据沈阳当地媒体报道,7月13日起沈阳东北、五爱等市场大量商铺关门歇业,原因是传言有执法检查打假,具体谁来查也不知道——因为打假“太狠”、“太严”,有店主称,宁可关门受损失,也不开门接受检查。“宁可关门受损失,也不开门接受检查”似有心虚之意,但更多的是恐慌和担心——换言之,关门停业回避检查,虽有以讹传讹跟风的成分在内,但基于现实的判断才是关键。很显然,如果没有“查出毛病就会重罚”实际范例存在,关门歇业潮也不至于席卷全城。 执法检查是工商部门的行政责任,无可厚非。哪怕是“太狠”、“太严”,只要有法可依,其实也未尝不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展开超常规的“严打执法检查大会战”,本身还是一种运动式执法,纵然没有出现“满城尽是卷帘门”,也不会有太大效果,最起码是治标不治本。 经常会读到如是的报道:某地警方启动严打战役,在短短20天之内破获陈年命案××起;或某市工商执法部门连同公安部门,依法对制假售假等行为进行专项严厉打击,缴获非法商品××吨。短短20天就破获命案××起,一次执法就缴获非法商品××吨,效率之高自不待言。但既然陈年命案能在几天内破获,又怎么会长期悬而不绝?如此集中破案或集中执法对于公共社会来说当然是好事,但难以回避这样的拷问:有些案件为什么只能在 “战役”中、在“集中”中才能侦破? 运动式执法只有短期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百米冲刺在其他领域也许很有效,但公共管理却是长期不懈怠的马拉松赛跑。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多一些日常性的认真执法而少一些运动性的大棒严打,无论谣言有再大的魔力,“满城尽是卷帘门”也注定不会出现。 陈一舟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