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对话机制化解拦飞机困局
“死都不下基层”的矫情
节假日免费高速路有何“亏不起”
公车改革给点期待
给点耐心
法律不相信官员的
赌咒发誓
“中山舞弊案”重典
是遏制公考腐败利器
“海葵”洗礼了
城市的抗灾新理念
财产来源不明 称打麻将赢30万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死都不下基层”的矫情

厦门大学一位女博士,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有关课题。她在微博上抱怨吃得一点都不好,并称“破地方,过得太憋屈了!每天的饭都是那几个菜……” (8月8日《中国青年报》)

很难想象,此类微博竟然出自一位来自湖北农村、在校享受过助学金的女博士。一片诟病声中,当事人终于在微博上致歉了,也许这是舆论压力使然,也许这是良心发现使然,但原因都不重要,倒是那些“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句子,生生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刺向教育,刺向形形色色的调研,刺向某种与基层相关的断裂。

尽管当事人吁求“请大家给我这个不成熟的学生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但真正要反省的不是女博士。

从基础教育到中等教育,从高等教育到精英教育,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教会的竟然是对贫困地区的“傲慢与偏见”,起码很难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不能指望所有的被教育者都能如凤凰浴火重生,但如女博士般的抱怨,果真是偶发事件吗?

更值得反思的是所谓各色课题调研。很难想象,在要吃要住、要车要购物的情绪下,“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课题”能有怎样的进展。这恰恰是一种可悲的悖论:欠发达地区对精英求贤若渴,而高高在上的教科研就号准了脉,将各色“调研”弄成例行的“打秋风”,无助于地方发展不说,反而折损财政效能。这样的调研,和公费出国何异?高校科研有多浮躁,看看各色下基层的课题含金量也可见一斑。

还是当地团委官方微博说得好,“我们理解,生活条件短时间发生巨大差异给当事人带来的困扰,在个人微博上抱怨也算是人之常情,不必上纲上线。但是一个博士生在调研中,没有对欠发达地区民生的关注,只是一味抱怨物质条件,我们很难想象,这将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一个农村出身的博士,摇身成为鄙夷贫困地区的“吐槽姐”,抛开道德层面的抒情不说——此般传奇,才是最值得研讨的“社会课题”。

邓海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