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对话机制化解拦飞机困局
“死都不下基层”的矫情
节假日免费高速路有何“亏不起”
公车改革给点期待
给点耐心
法律不相信官员的
赌咒发誓
“中山舞弊案”重典
是遏制公考腐败利器
“海葵”洗礼了
城市的抗灾新理念
财产来源不明 称打麻将赢30万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海葵”洗礼了
城市的抗灾新理念

“海葵”洗礼了

城市的抗灾新理念

8日,新华社刊播一条特稿《防台风需要新理念——上海防御“海葵”见闻》。文章说,记者在采访中听到防汛人员的一句话很受启发:“防台风,十防九空很正常。但每次都要作最坏打算,落实最严防御。”台风有不确定性,但防台风“只有确定性”,以生命安全为第一,绝不能心存侥幸。

上海防台风新理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防御方案依据“最坏可能性”;可撤可不撤,以撤为主;防台风: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从字面上不难看出,所谓防台风新理念,其实是灾害学中的常识。问题是,这些年我们一些地方在发展观上出现了偏差,导致原本属于常识性的理念被扭曲,被忽视,被忘却。比如说,抗灾救援中,人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绝不能心存侥幸。救灾先救人,人命关天,这难道还有疑问吗?比如说,作最坏打算,落实最严防御,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无数自然灾害留给人类的教训,这难道还要重申吗?

现实告诉我们,尽管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越来越深入地进入各个行政领域,但是每每到了操作层面、执行环节,总有落实不到位、思维跟不上的缺陷。做表面文章者有之,心存侥幸者有之,高高在上者有之,把城市形象看得比生命还重者也有之。

令人欣慰的是,从8日凌晨开始,伴随着强台风的登陆,一场裹挟着新理念的抗台风大战在各个“主战城市”激昂展开。

我们看到,上至城市的主政部门,下至各家媒体平台、公务微博,无不第一时间向民众传递真切的关怀、真诚的告诫、真实的信息。光江苏省防汛指挥部就向市民发提醒短信5026万条。这是以前很少见到的全信息抗灾时代,坐在家中,坐在火车上,甚至千里之外,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透明的资讯、最符合个人需要的内容,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理念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对接,反映了现代城市的治理者,已经完成了从宗旨到终端的能力培训。

我们看到,每个城市的抗灾预案,都反复强调一个温暖人心的目标:不死人,尽量少死人。不惜任何代价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可撤可不撤的,撤;可防可不防的,防;可保可不保的,保。因灾造成人员死亡失踪的灾情要第一时间报送。这种将人民的生命价值放在一切价值之上的防灾救灾理念,不仅体现文明的社会价值观,更是政治伦理的形象展现,有助于提升公共道德,凝聚人心。抗灾中的正能量,正源自于此。

我们看到,上海、南京、杭州,无数公众自发形成救援互助队伍,在微博上喊话,在大街上穿行。他们突破了传统的组织救灾形式,奏响了另一支主旋律。我们以往片面突出公职救援,大力颂扬因公牺牲,聚焦英雄事迹,现在,我们的城市也把赞歌、鲜花或者抚恤金,献给那些伸出援手的私家车主、农民工、民营企业的小白领。我们的社会,正在通过天灾的淬炼,锻造公民思想,形成社会合力。

我们还看到,在政府的“劝导”下,大部分学校、单位给员工放假;外企老板提前放下属回家“躲台”,网上还贴出“企业关爱员工排行榜”;网民自发在微博上发起了“台风天不叫外卖”活动;一个向善的驱动力,通过政府主导、媒体倡议、企业响应、公民传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为和谐社会注入健康的因子。

西 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