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最牛车牌:
违法85次45次免罚款
人贵有“科学精神”
“法治文化”与“文化法制”
不是一回事
社会结构调整应纳入
改革的“战略棋盘”
关 键 在 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人贵有“科学精神”

邓伟志

学一点科学知识不易,掌握科学方法更难,培养科学精神是难上难。可是再难也得努力培养和弘扬科学精神,因为如果缺乏科学精神,“科学生活”不可能科学,“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不可能科学,“科学发展”也不可能科学。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乃至各项事业的灵魂。对此,我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第一个提出“科学精神”的任鸿隽好有一比,他说:“科学好比鲜花,从产地(国外)带回一枝一叶无济于事,应该带回种子和种植方法。”这“一”能生“多”的“种子”就是科学精神。

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尊重事实与丰富想象相结合的精神。科学是探索未知的。未知并不是不可知的。但这可知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的。要尊重客观事实,一是一,二是二。立于真实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是经得起检验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反之,如有虚假,得出的结论便是错误的。

科学是“老实学”,可是不等于“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有时候甚至也不能一味地坚持“眼见为实”。比如,看见太阳东升西落,就以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地心说”,不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吗?因此,对所见所闻要去粗取精,甚至要对有些所谓“事实”也要来一个去伪存真。事物难免会有假象,假象不是本质,具有科学精神的人还必须学会“由表及里”。不仅如此,还要学会“由此及彼”,这就是联想。科学需要联想,需要发散性思维。不然,真理到了眼皮底下也不知道伸手去抓,甚至还会把抓到手的真理放走。古代有很多诗人到庐山,发现山上的花开得比山下晚,“山中甲子无春夏,四月才开二月花”,但想象力还算丰富的诗人没回答出“为什么”。宋代具有发散性思维的科学家沈括就不同了,他认为是“地气之不同”,即山上气温比山下低,这才讲到了点子上。

科学精神是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相结合的精神。一般来说,提出学说的人总以为自己的学说是正确的。但“真理是过程”,任何学说都不是顶峰,都是包含绝对真理成分的相对真理,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当学说受到批评时,要认真而又冷静地思考别人的批评。一旦认识到别人批评得正确时,就要向真理低头,与错误告别,变“自以为是”为“自以为非”,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万万不可坚持错误。向真理低头就是让科学抬头,是人生之大幸;坚持错误就是自欺欺人,就是丧失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献身精神。马克思说:“科学的入口处,就像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不是艺术夸张,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历史的总结。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明知放射性元素会伤害身体,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却根本不惧接触放射性元素。真理是长在世界第三极巅峰上的“鲜花”,规律是藏在地表下多少千米深的“石油”,要找到真理、摸到规律是十分艰苦的,科学家要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自得其乐,以迈向真理、掌握规律为人生乐趣。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科学家都认为在科学面前不应当计较名和利,有人明确指出,科学是非营利性的。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断然拒绝各种各样的“做大官”的邀请,多是出于对学术的执著。学者要不为钱所累,不为权所赘。如今极少数学者不择手段地往官场里钻,这是对学术的亵渎。因此,为了创新,为了转型,为了驱走少数学术领域中的“官气”和“铜臭气”,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