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2012伦敦奥运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铸辉煌 留遗憾 强突破
“欢乐而荣耀”
微播奥运
吕薇伦敦个唱华丽上演
省足球锦标赛落幕 郑州市队独揽两冠
省羽毛球名人邀请赛收拍
奖牌榜
再见,伦敦;再会,奥运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再见,伦敦;再会,奥运
——英伦纪行之十九

“伦敦碗”圣火熄灭,一届难忘的奥运会终于落幕。这一季的伦敦时间,戛然而止,下一季的里约倒计时,就此启动。有人怅然若失、有人意犹未尽、有人憧憬未来、有人收拾伤悲、还有人正准备恢复往日的平静,当这些人转身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仍然有欢乐和梦想在等待着他们。

转眼间,“英伦纪行”也该伴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结束了,写完这最后一篇“英伦纪行”,记者也将踏上飞回中国的班机。仅有20天的行程,想以此彻查一个城市的脉络,本就没有可能,何况是伦敦这样积淀厚重历史的欧洲第一大城。旅游指南书上说,“伦敦是比库南里钻石还要多面的城市”,我写了十几天的手记来描述这个城市的容貌,现在想来不过只是一个外来者粗浅的呓语。如果能够让读者耐着兴致读下去,也算是对笔者的最好奖赏。

回首奥运赛场的日日夜夜,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新闻事件。既有飞人博尔特的孤独求败,中国SUN的冉冉升起,更有刘翔壮志未酬、申雅岚泪洒剑台。羽球消极比赛、自行车取消金牌、陈一冰遭遇不公、张文秀到手铜牌不翼而飞……“事件”多得让人诧异。

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是一面反映国民心态和精神境界的镜子。“大国心态”的涵养,就像对体育内涵的理解一样,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对此需要耐心,也需要足够的虚心。宽容,是对奖牌的宽容,是对对手的宽容,也是对自己的宽容。

伦敦奥运赛场,金牌当然是所有人追逐的重点,但显然还有比金牌更重、更沉的东西——人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或激动人心、或黯然神伤、或兴奋不已、或百般遗憾,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感染人、打动人。或许,人们早已看惯了博尔特在跑道上风驰电掣般夺取金牌,但当“刀锋战士”亮相伦敦赛场,你一样心头一震——他也可以跑得这么潇洒、这么快啊!

奥运会就是一场聚会,四年一次,大家一起玩玩,有欢笑和回忆,效果就达到了。总之,少一些沉重,多一些开心,管他金牌花落谁家,看奥运会比赛中折射的人性美,比金牌更重要。

奥运期间的伦敦,比平时还要安静,大家看比赛,工作和娱乐两不误,奥运会对他们没有大的影响。这样的场景更接近我心目中的这座城市。和它的开幕式想要传达的内容一样,它并不炫耀自己的先进、富裕,也并不过分地迎合奥运的活动,而是不紧不慢地展示着自己,这座城的历史和文化就在那里,并不用刻意粉饰。

喜欢“轻松”的英国人迎来了一届相对“轻松”的奥运会,伦敦的老百姓更多的是以包容、平静的心态来看待奥运会,之所以这样,在很多伦敦人的心中,体育不是只有金牌,体育更重要的功能是健身、娱乐和教育。

说实话,伦敦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里的人。他们每天的生活自由、热情、乐观,让人难忘,那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在伦敦街头,当你刚刚左顾右盼时,就有满脸堆笑的志愿者迎上来问你要去哪里。在街上举起相机拍照,马上有路人问需不需要帮你合个影。也许这就是伦敦人吧,他们没有夸张的热情,却总是会礼貌地给予你恰到好处的帮助。

这些日子,叠加的精彩,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日子,温暖的瞬间,让人悲喜交集。而这些日子,竟只有17天而已。再见,泰晤士,再见,“伦敦碗”。再见,伦敦;再会,奥运。这个不一样的夏天,一定会让我们记忆犹新,这个不寻常的伦敦之夏,一定会让世界回味无穷。

本报伦敦专电 特派记者 刘超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