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于华夏都城之源的课题研究报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于华夏都城之源的课题研究报告
王城岗城址
古城寨城址

郑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华夏都城之源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华夏都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是中华文明浇筑的凝固的音符,是特殊范畴的城市,是城市制度的最高形式。华夏都城自诞生之日起,它便是一国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宗教或祭祀中心,并往往发挥特别的经济职能。它又是一国文化之网的中心纽带。古代都城的演变,映现出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历史的轨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于各民族与各统治集团间势力的兴衰消长,政治与军事斗争高潮迭起,因而导致了中央王朝的相继更替与边疆地区各兄弟民族政权的不断分合,在推动历史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一大批都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古代都城至少在220处以上,其中北京、西安、郑州、洛阳、安阳、开封、南京、杭州,是我国历史上主干王朝的都城,被公认为是“中国八大古都”。

中国历史上的都城,有一个发生发展过程。寻找都城之源,是一个崭新的学术研究课题。2010年年初,在本会理事长张建慧的倡导和主持下,根据郑州多年来文物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专家学者呼吁和社会舆论以及全国古都研究现状,确定将“华夏都城之源”作为一项重点科研项目,由有关专家学者及热心此项工作的领导同志组成课题组,积极开展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

在都城之源研究上,我们遵循这样几项原则:1.有都无城者不在探讨之列;2.有城非都者不在探讨之列;3.文化发展序列中断者不在探讨之列;4.探讨都城之源的时间概念以周代为下限。

根据上述原则,经认真探索,我们发现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带在黄河中下游的郑州地区,这里应是华夏都城源头所在。

本课题的立项宗旨是:开展郑州早期城市的研究,探索华夏都城在郑州起源的历程,为弘扬和传承郑州古代文明,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华夏都城之源地位的确认

自五帝时代到春秋战国,郑州是轩辕黄帝、夏商王朝及先秦时期众多方国、封国建都立国之地。众多的都城遗址,是郑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气势非凡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华夏都城起源于此。

(一)郑州西山城址是黄帝之都

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位于郑州市北郊23公里处的惠济区古荥镇孙庄村西,距离黄河4公里,北依西山,南临枯河,城址平面近似圆形,南部已遭破坏,城内面积 2.5万余平方米,加上被破坏部分,约有3万平方米。该城址外面有壕沟环绕,最近又发现外围壕沟,从而形成了三重防御体系。城墙的建造,采用了夯打、版筑和挖槽等多种方法,表明其建筑技术的进步。现已发现城门2座、房址200余座。根据碳14测定的年代数据,该城址年代距今5450~4970±70年。迄今所知,西山城址属于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或称大河村类型)遗址发现的唯一城址。学术界大多认为西山城址是黄帝时代的古城,有的学者更进一步主张该城址为黄帝时代有熊国的国都。

(二)古城寨城址为祝融之都

古城寨遗址位于新密市东南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古城寨周围,地处嵩山东麓的丘陵地带。在遗址西部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晚期城址,平面呈东西长方形,迄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墙和南北相对的两个城门缺口。经对城墙解剖获知,北垣长460米,南垣长460米,东垣长345米,西垣被溱水冲毁,复原长度为370米。城墙存高7米~16米。城址面积17万余平方米。城外南、北、东三面有壕沟环绕,城西是溱水,水宽而沟深,成为自然屏障。城内发掘面积近千平方米,发现的重要遗迹为两座龙山文化房址,分别为大型宫殿和廊庑式建筑。

古城寨城址同帝喾高辛氏火正祝融之族有关,其地望与祝融之世“居溱洧之间”的桧国故城相合,因而应为祝融之都。

(三)王城岗城址为夏代禹都阳城

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位于登封告成镇西北约500米颍河与五渡河交汇处的岗坡上,城址分为内城与外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由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组成,两座小城的面积为1万余平方米。外城亦称大城,其北垣残长370米,残高0.5米~1.2米。城外有城壕,北城壕长约630米,宽约10米,残深3米~4米,向东通往五渡河;西城壕残长130米,宽约10米,残深1.4米~2米,向南通往颍河。其东面与南面的城墙与城壕已被毁坏。大城将小城包括在内面积34.8万平方米。城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王城岗城址位于嵩山南麓,同历史上的夏部族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学术界大都主张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小城为鲧作之城,大城为夏代建国后的禹都阳城。

(四)新砦城址为夏代启的都城

新砦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城址,位于新密市东南18.6公里的刘寨镇新砦村,三面环水,南依双洎河(洧水),西濒武定河,东临圣寿溪河,地势略高于四周地面。整个城址掩埋在今地表以下,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城内面积约70万平方米。新砦城址始建于龙山文化晚期末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包括外壕在内的整个城址,总面积逾100万平方米。

中心区以外的台地上,可能是手工业作坊区。新砦城址内出土大批遗物,有子母口瓮、簋形豆、双腹豆、猪首形盖钮等制作精美的陶器以及玉凿、铜容器等高规格器物。

关于新砦遗址的年代,经碳14测定,其龙山文化晚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新砦期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00年~前1750年。新砦龙山文化晚期城址打破龙山文化晚期文化层,其始建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偏晚阶段,按绝对年代计算,约为公元前2000年到前1990年之间。从年代学的角度来分析,新砦城址应为夏代早期都城。据《穆天子传》载:“天子南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启之所居。”黄台之丘又称力牧台或黄台岗,西北距新砦城址约3公里,站在岗上,可以观“夏启之所居”。因而新砦城址应为夏启的都城。

(五)荥阳大师姑城址是夏代方国之都

大师姑城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和杨寨村南地,北距黄河、西南距荥阳市区均为13公里,东南距郑州市区22公里。城址平面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总面积51万平方米。该城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阶段,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阶段和二里岗下层之间,是一座年代和文化性质都十分明确的夏代城址,可能是夏代方国的都城。

(六)郑州商城是商代亳都

郑州商城位于郑州市区内偏东部的旧城区一带,由内城和外郭城组成。内城平面略呈方形,城内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郭城城墙在内城的南部及东南、西南角以外约600米~1000米处,大体呈弧状,长度在5000米以上。包括外郭城与内城在内,郑州商城面积约有13平方公里。

商城四周有高大的夯土城垣,城内东北部发现宫殿遗址,城外附近有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还发现有祭祀场地和青铜窖藏坑。郑州商城不仅规模大,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应是一处具有王都性质的城址。

根据对郑州商城城墙的解剖,获知其夯土城墙始建于商代二里岗下层,延续使用到商代二里岗上层。内城东城墙探沟7第五层(商代城墙夯土层)内包含的木炭进行碳14测定的年代数据为3570±135年,即公元前1620年,据此可知,郑州商城始建于商代早期。《春秋·襄公十一年》载:“公会晋侯、宋公……秋,七月已未,同盟于亳城北。”杜预注:“亳城,郑地。”说明春秋的亳在郑国境内。郑州商城东北部白家庄一带出土了大量东周时期带“亳”字的陶文,除了单字亳外,还发现双字“亳丘”。东周时期既称郑州商城为“亳”、“亳丘”,可见郑州商城名亳并非始自东周,这与它是商代的亳都有关系。郑州商城延续使用的时间,有的学者估计,大约在150~200年左右,这个时间范围,正好和汤至大戊在位的时间相当。因此,这个城址应是商汤到大戊时的都城。

(七)郑州小双桥遗址是商代隞都

小双桥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约20公里的石佛镇小双桥村西南部,北依索须河,地处河旁台地之上。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800米,总面积144万平方米,遗址的西、南、东三面发现有壕沟环绕,遗址内东中部为宫殿区。

小双桥遗址的商代遗存内涵单纯,延续时间较短,其文化年代相当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二期,即白家庄期。它是目前所发现的处于郑州商城和安阳洹北商城之间的唯一一个白家庄期的、具有都邑规模和性质的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商王大戊之后,仲丁离开亳都,迁至隞地。仲丁迁隞之地,《水经注》、《括地志》均认为在荥阳、郑州一带。因而小双桥遗址与商代隞都地望相符。小双桥商文化的发展兴盛年代与郑州商城的废弃和文化衰退年代前后相衔接,均属白家庄期。隞都的历史,从仲丁迁隞到河亶甲迁相,只经过仲丁和外壬两王,两王在位合计共20年左右。这样短暂的历史,与小双桥商文化延续时间不长的情况也是相符的。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和石器,带有岳石文化因素。古本《竹书纪年》云:“仲丁即位,征于兰夷。”岳石文化因素可以反映出仲丁征蓝夷的历史。由此可知,小双桥遗址应为商代隞都。

(八)荥阳娘娘寨城址为郑国东迁之都

娘娘寨城址位于荥阳市豫龙镇寨杨村西北,东距郑州市18公里,西南距荥阳市4公里。地处索河之滨,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50多米,总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始建于西周,城墙年代上限为西周晚期,下限为春秋早期。外城城墙始建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了扩建。城内分布着道路、手工业作坊和夯土建筑基址。

娘娘寨城址与郑国东迁关系密切。郑国原在陕西关中地区,西周末年,郑桓公为了谋求发展,欲把部族、财产和国内的商人徙居到洛水以东一带,称为“寄孥”于虢、郐之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桓公之子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在虢、郐之间建起了东迁之后的军政府,先后翦灭郐与东虢,于公元前765年(周平王六年)定都新郑。荥阳娘娘寨城址的时代、地望均与郑国“寄孥”东迁之事相符,应为郑国东迁之都。

(九)郑韩故城为郑国与韩国之都

东周时期,郑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韩是战国七雄之一,它们先后建都于郑州地区的新郑,当时叫“郑城”,今称郑韩故城。郑韩故城位于新郑市区周围,正值双洎河(洧水)与黄水河(溱水)交汇处。

郑国原起于陕西,建都棫林,旧址在今陕西凤翔南,后又迁拾,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先后灭掉郐与东虢,在洛水以东重新建国。今本《竹书纪所》载,周平王六年,“郑迁于溱洧”。时当公元前765年,郑韩故城初步建成,正式成为郑国的新都。郑君乙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郑国灭亡。郑国在此建都390年。韩国原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后又徙都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韩城镇)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至韩哀侯二年灭郑后,又徙都郑城。韩于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被秦灭亡,韩国在此建都146年。郑韩两国共都新郑536年。

郑韩故城平面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中部有一道南北向夯土墙,将城址分为东城和西城两大部分。今地面上仍然保留着北、东、南三面高大的城墙,残长约20公里,城内面积约16平方公里。考古资料表明,这座古城的城墙是先后经过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构筑的。

(十)郑州古都群中的方国、封国之都

先秦时期,郑州地区存在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古都群。除上述古都外,先后有数十个方国或封国建都于此,现将一些比较重要的小国之都略述如下:

胥,唐虞古国。建都于今郑州市西北郊。

费,夏代嬴姓国。建都于今登封市告成镇附近的箕山脚下。

河,夏代归姓国。都城河邑,在旧河阴县城即今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西北角的北坡上。

纶氏,夏代古国。国都纶氏城,在今登封市颍阳村附近。

舟,夏商秃姓国。建都于今新郑市境。

鬲,夏商偃姓国。国都鬲城,在今新密市境。

苑,商代子姓国。建都于今新郑市龙王乡古城村附近。

梅,商代子姓国。建都于今新郑市龙湖镇梅山村附近。

索,商代子姓国。索国故城即大索城,在今荥阳市老城区一带。

京,商代子姓国。京国故城在今荥阳市东南的京襄城村。

弊,商周古国。建都于今郑州市东郊圃田西。

依,商周古国。建都于今郑州市西北郊。

补,商周古国。补国故城在今新密市牛店镇谭村湾的补子庙附近。

曼,商周曼姓国。曼国的地域和都城,在今荥阳汜水镇南。

邳,商周任姓国。建都于今荥阳市汜水镇附近。

棐,商周偃姓国。建都于今新郑市龙王乡境。

华,商周子姓国。华国故城在今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附近。

郐,商周坛姓国。郐国故城,在今新密市曲梁乡古城寨村。

颍,周代姬姓国。建都于今登封市颍阳镇颍阳村附近。

密,周代密姓国。密国故城在今新密市的大隗镇。

冯,周代姬姓国。冯国故城在今荥阳市广武镇冯沟村附近。

祭,周代姬姓国。祭国故城在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镇祭城村。

管,周代姬姓国。国都管城,又称管叔邑。过去大都主张郑州旧城即管城,但这一带并未找到西周遗踪。近年来,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建重阳街施工中,于洼刘村附近发现西周早期墓葬100余座,有12座出土青铜器。其中有一座大墓(ZGW99M1)出土大批青铜器,有的青铜器上铸有铭文。被定为西周早期管国贵族后裔墓葬,从而为寻找管国故城提供了线索。

东虢,周代姬姓国。东虢地域在今荥阳市一带,建都于荥阳市区东北13公里南城村的平陶城。

巩,春秋姬姓国。巩国故城位于今巩义市孝义镇西约3公里的康店村,该城即“康北城址”,俗称“巩王城”。

东周,战国姬姓国。建都于巩义市孝义镇康店村,沿用旧“巩王城”。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如下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

1.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南省全部及关中、晋东南、冀南、鲁西南、苏北、皖西北、鄂北等周边地区。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河南省会郑州,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扼居全国交通要冲,是大中原的核心地带。这里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古都群,著名的黄帝之都郑州西山城址、祝融之都新密古城寨城址、夏代禹都阳城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都新密新砦城址、商代亳都郑州商城、商代傲都郑州小双桥遗址、郑国东迁之都荥阳娘娘寨城址、郑国与韩国都城新郑郑韩故城等重要都城遗址,均分布于此,这在中华都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城市是文明的要素之一,这些早期都城的发现,标志着华夏文明从这里起步。

2.郑州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城址,年限在黄帝时代以内,其地属古有熊国的范围。西山古城应是有熊国国都。这是我国发现的唯一的黄帝时代的重要都城。西山城址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它开创了一个城市起源的模式。西山城址源远流长,史前时期的环壕建筑设施,被认为是城邑之源,早在距今8000余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新郑唐户遗址周围便筑有壕沟。约在仰韶文化早中期,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灵宝西坡等村落遗址,也都挖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西山城址承袭了这种防御设施并有所发展,从而形成了城墙、城壕、外壕三重防御体系。西山城墙的小版块夯筑技术,开辟了我国采用版筑城墙的先河,为后世筑城所继承。西山城址作为黄帝之都,有源有流,开启古代都城风气之先,从此揭开了中国都城建设的序幕,堪称华夏第一都。

3.郑州西部,嵩山在焉。目前学术界公认嵩山文化圈主要包括登封市、郑州市、偃师市、新密市、荥阳市、巩义市、洛阳市及其相邻地区,其文化辐射范围,可达中原周边地带。嵩山向有“天地之中”、“神州首岳”之誉。从黄帝都有熊到禹都阳城,从周公营洛到金宣宗迁都开封,嵩山地区一直是历代王朝建都之地。郑州的西山黄帝之都和王城岗、新砦两座夏代古都,均在嵩山文化圈内,可见郑州在嵩山文化圈内的重要地位。

4.夏商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成熟阶段,正当某些区域文化发展序列停滞或中断之时,中原文化则大放异彩。仅在嵩山文化圈辐射范围之内,先后涌现出郑州、洛阳、安阳等著名的大古都。洛阳“河山控戴,形胜甲天下”,号称“九朝古都”;安阳披山带河,是殷商文明的中心;郑州则是夏商都邑所在,处在权力的中心区域。特别是郑州商城的发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范围,使我们对商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郑州商城是商代亳都,学术界称之为“郑亳”,大都主张它是早商时期从商汤至大戊五代九王的建都之地。郑州商城规模巨大,是在早期城址中很少能够与之比拟的。它由内城、外郭城共同构成,是我国迄今发现的第一座具有一定规划布局的都城遗址。郑州商城进行分区规划,内城与外郭城相套叠的平面布局,内城宫殿区与外郭城平民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割井然有序,对后世都城建设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两周之际,中原文化再创辉煌。在嵩山文化圈辐射范围之内,除周成王建洛邑,并“定鼎于郏鄏”外,还出现了洛阳东周王城、开封魏都大梁、鹤壁赵都中牟和新郑郑韩故城等历史名城。其中郑州地区的郑韩故城规模巨大,文化内涵丰富,为其他都城所不及。

新郑郑韩故城的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打破了营国制度对城市形式必须规整的要求,以讲求实效的革新精神,按照地形构筑城垣;该城址东西二城并列,双城制为其都城布局的最大特色。郑韩故城内郑国都城的坐向为坐西朝东,宫殿区在西城,祖庙、社稷和祭祀遗址在东城;韩国将其坐向改为坐北朝南,在宫殿区南面发现有宗庙遗址,这是都城坐向转变的最早实例。

6.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文明之路经历了中心聚落形态——邦国形态——王国形态——帝国形态这样典型、完整的国家形态演进阶段。同周边地区相比,中原地区文明进程更能反映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模式。从都城演进情况看,属于五帝时代的有郑州西山黄帝之都、山西襄汾陶寺尧舜之都与新密古城寨祝融之都;属于夏代的有登封王城岗禹都阳城、新密新砦启都及偃师二里头夏都;属于商代的有偃师西亳、郑州郑亳、郑州小双桥隞都、安阳殷墟;属于周代的有西安西周丰京与镐京、洛阳东周王城等;属于秦代的有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之都——秦都咸阳;属于汉代的有西汉长安与东汉雒阳;属于隋唐的有隋唐长安与隋唐洛阳;属于宋代的有开封北宋东京等。中国历史上邦国形态——王国形态——帝国形态的鼎盛时期的都城几乎都在中原地区,充分体现了都城发展的传承性。从早期都城的分布地域看,它们比较集中分布于中原文化核心地带的郑州地区,因而这里应是华夏都城的渊源所在。

经对上面几个问题的简要剖析,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郑州地区的都城发展有一个完整的序列,特征明显,影响深远,这个庞大的古都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华夏都城之源。

三、几点建议

华夏都城之源的认定和郑州古都群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向世人宣告,华夏都城源于郑州,以郑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名副其实的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正如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所指出的那样:“郑州市应该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基点和起始点,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期是从这里起步的。”今日郑州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现代化大都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商贸中心。启封郑州古代文明,特别是用好华夏都城之源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对树立郑州新形象,营造全新的人文环境,加快郑州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郑州的独特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对郑州地区古代都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郑州地区考古发现的古代都城,从西山城址,到郑韩故城,几乎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深入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动员全社会共同做好对都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建议对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都遗址,均应设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古都文物安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手段,大力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使社会各界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和使命感,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郑州古代都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2.加强对郑州古都的学术研究工作。郑州古都群的发现,是我国文物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成就。深入开展对郑州古都的研究,厘清一些都城遗址中的若干不解之谜,揭示中华国都源头深厚文化内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建议文物、社科等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在郑州古都的深化研究上进一步作出努力,必要时,可在适当时机,由市里举办高层学术论坛,邀请全国著名专家与会,深入探讨华夏都城之源的一些重大课题。

3.加强郑州古都的宣传工作。众多的古代都城遗址,广泛分布于嵩山以东、大河之南的郑州地区,如果将它们复原起来,势必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之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充分发挥郑州古都资源的优势,努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应加大郑州古都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举措,大力宣传郑州古代都城的光辉历史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郑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建议文物部门对西山城址继续进行发掘工作。在全面揭示的基础上,将一些重要遗迹辟为文物旅游景点,向广大观众开放,使之成为东方的庞贝古城。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建议将西山城址划归郑州市黄河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

5.建立都城博物馆。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构、文物保护机构和宣传教育阵地,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窗口。建议规划建设郑州古代都城系列博物馆,如华夏都城之源博物馆、商城遗址博物馆、夏代都城遗址博物馆、郑韩故城博物馆等。通过这些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进一步宣传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与文明,说明以郑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发祥地,华夏都城源于郑州,使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全新的姿态,大步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华夏都城之源课题组成员

顾问:

许顺湛 窦思忠

组长:

张立兴

成员:

刘晏普(执笔) 马世之(执笔)

张维华 张松林 张玉霞

高玉楼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