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列入保护名录一年多
苏式楼管理未“落地”
电梯口切莫逗留
配电箱请锁上门
一龄童吃瓜子被呛
警车开道紧急送医
弃婴心脏修补好了
半月整修道路百余条
互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列入保护名录一年多
苏式楼管理未“落地”

列入保护名录一年多

苏式楼管理未“落地”

本报讯(记者 王影 实习生 郑文)昨日,本报刊发《“苏式楼”亟待保护》一消息后,市民乔先生委托本报,为这30余栋“苏式楼”寻找“管家”。

查阅资料显示,2011年,市规划局编写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郑州国营第三棉纺厂居民楼成为被保护的32处历史建筑之一。针对入选保护名录后,这些建筑将会受到怎样保护的问题,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市文物局将会同房管局对名录建筑进行挂牌,同时制定保护措施并加强管理。同时,今后政府部门会设立专项资金,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

但是,一年多来,“苏氏楼”仅仅是被列入保护名录中,并没得到实质性保护。30余栋苏式居民楼一切如旧,环境没有一点改善。昨日,记者再次来到国棉三厂生活区,深入了解了“苏式楼”目前的现状。记者采访得知,漏水、墙体脱落等问题较为严重,居民纷纷直言,一旦房屋破损,修复难度很大。

记者联系市城乡规划局了解情况,新闻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首批郑州市中心城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中涉及的32处历史建筑,保护措施归市文物局和市房管局具体管理。随后,记者分别联系市文物局和市房管局相关部门,得到的答复均是相关科室没有涉及这个工作。

目前,“苏式楼”周边环境也亟待改善。记者采访了解到,这30余栋苏式居民楼所属辖区为中原区三棉东社区和三棉西社区两个社区。三棉东社区相关负责人坦言,改善社区环境是个棘手难题,五六年前国棉三厂改制后,国棉三厂生活区一直没有物业公司入驻,是按照每户每月6元费用进行收取。其中6元费用包括保洁费和垃圾清运费,但由于费用常常收缴难度大,保洁和垃圾清运得不到保障,“社区目前有11名工作人员,下大力度整治人居环境,但收效甚微”。

周悟空 图

本报记者 王影 实习生 郑文 通讯员 王志峰

棉纺路上的一幢幢苏式居民楼,仿佛在向每一个人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住在苏式居民楼里的靳云礼老人,已经整整在这里度过了50个春秋。提起曾经的日子,老人的眼中流露出别样的情感。

1954年,靳云礼来到国棉三厂工作,在那里,他和老伴相识、相知、相爱。1962年,刚组建小家庭的靳云礼,第一次住进了厂里分的公房。“面积只有15平方米,室内连个厕所都没有。”但那时的靳云礼和老伴还是兴奋得几夜都没睡着觉,“那时候连家里的床、桌子、椅子都是公家给的”。

当时,郑州正在打造纺织城,郑州三棉产品质量在全国是出名的,且效益好,每年都有很多国外交流友好团来到郑州参观,参观内容主要分为3个方面,一是参观厂区,二是参观居民区,三是参观幼儿园。1956年,靳云礼的小家迎来了第一批前来参观的外国人,这让他既兴奋又光荣。“我还清楚地记得,他们来自坦桑尼亚。”老人笑着说,他们关切地询问生活、学习情况,就像拉家常一样。

10年间,老人家迎来送往了一批批的国外交流友好团,靳云礼掰着指头粗略地算了一下:“至少有20个国家,有苏联、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朝鲜、日本、法国等。”靳云礼的老伴回忆说,那时她有一个漂亮的枕巾,平时从来都不舍得用,每次外国客人来的时候,她都会将漂亮枕巾派上用场。

岁月慢慢逝去,靳云礼说,闲暇时,他总会想起过去,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