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府职位
为何成求职首选
“NBA”进汉语词典并无不可
诙谐标语,何必沉重解读?
车祸场中的笑
有点冷血
公务员限价房指标叫卖30万
终结“神医害命”悲剧需多管齐下
教辅成“教腐”
家长何其苦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不如减税更有效力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诙谐标语,何必沉重解读?

“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不学习的男人只有两个下场:穿不完的阿迪吊丝,捡不完的破瓶烂罐。”这条由某高中高三学生上传的“班级励志标语”,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新颖、有趣”,有人则担忧其背后透露出来的不正常的价值观会“带坏孩子们”。(8月28日《大河报》)

一条标语,引发不同的解读。该校老师表示,学校不禁止学生言论,但此标语是学生所写,非校方意思。可无聊之人叹道“年轻人果真越发功利”。而稍有情趣者则会心一笑,知道所谓励志标语,不过是“青春才情的幽默发泄”。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总被标语文化充斥:一方面,习惯将意念实物化(例如写条幅明志);另一方面,习惯依据只言片语反推人心。受制于大背景的沉重,国人剖解标语,往往思虑太多,失去了那份“淡看”的本能。

标语,不一定“书以言志”。包含“标语”在内,广义的文学创作,天然有夸张、包装、“矫情”一面——哪有人直白、无趣到临摹式地“我笔写我心”呢?新闻中诙谐标语的创作者,面对生活的苦闷迷惘,摆出一副市侩的模样,多半是想借由“自我矮化”来短暂解压。

一直以来,民众将标语的功能局限化了,只知其能激励人心、昂扬斗志,却不知其也有博人一笑、纾解身心之效果。将标语高尚化、道德化,无益于它发挥最大效用。试问,若仍还单纯鼓吹“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等口号,岂不是给“苦海”挣扎的学子们,又增添了几许悲情愁绪?关于标语,某些误区也该矫正了:其一,标语未必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其二,标语未必就得遵守语体规范。

将一本正经视作常态,用严肃的眼光看问题,会让一切变得太沉重。一句诙谐标语,诸多围观者却祭出“价值错位、利己主义”的古板腔调,实在令人遗憾。一个物质化的时代,高中生就算身受感染也正常,说几句看似三俗的话,需要上纲上线吗?即便校园内的求学者,也难以彻底脱离社会存在。这就注定了,他们的言行,本就难以展现领先的价值观,而不过是外界环境的投射。“不学习的女人只有两个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如果说这话有问题,现实生活环境的浸染,难以撇清干系。

有怎样的社会浸染,便有怎样的学生身心。所以,倘若要认真分析一句标语的指向,只会得出些无趣结论。何必认真呢?“标语”本就不是写实的艺术,诙谐的言辞可能只是想博大伙一笑,只是热闹一场,笑过则忘了吧! 然 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