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年抽检4000多次
能否喝上“放心奶”?
“黄金月饼”走俏
深圳首晒“三公经费”
无需百姓多掏钱
就能享大病保险
重庆朝天门地标
实施爆破拆除
湖北发生一起霍乱疫情
宁波小学实行“弹性上学”
攀枝花矿难26人殒命
詹红荔:让司法有了温度
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
第三十次会议闭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年抽检4000多次
能否喝上“放心奶”?

一年抽检4000多次

能否喝上“放心奶”?

“2011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这么抽(检)会抽死人”,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近日一次讲话引发了消费者高度关注。

4000多次抽检,消费者还担心喝不上“放心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让人们增强信心?

强调“4000多次检查”意在何处

在日前举行的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郭本恒有关“2011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的话,引发了舆论界的诸多质疑:真有那么多次抽检吗?如果乳制品企业管理先进,为何不时爆出“质量门”?

针对这些质疑,光明乳业公关总监龚妍奇回应称,有关抽检次数多的言论并非抱怨,而是传达两层意思:一是企业在加强自控,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也是空前的,请消费者理性对待乳制品质量;二是向乳制品企业传递信心,希望大家不要失去信心。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亦在出席此次年会时称,目前我国乳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检测多次为何堵不住漏洞

4000多次的抽检,为何还是堵不住乳制品的质量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部分标准落后、被一些企业寻着漏洞,是导致乳制品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上海奶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曹明是说,我国对乳品检测标准中的部分指标,与发达国家标准相比显得宽泛。以原料奶为例,国际标准中会有“体细胞”标准,是判断牛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我国标准中没有这一项目。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乳业分析师陈连芳认为,很多企业在奶源充足时,就按高标准收奶;奶源不足时,就按国标收奶,这样导致一些奶质较低的乳制品也能在市面上流通。

与此同时,标准执行不严,导致一些企业学会了应付抽检。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缺乏监督,一些企业在收奶过程中通过“稀释”的办法,让不合格的原奶进入产品链。例如,曾经就有违规的企业发现奶农的原奶抗生素指标超标,就压价收购,然后将这些奶混入工厂,一稀释就达标了。

一些驻场检测人员没有恪尽职守。业内人士反映,在一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遇到驻场的质检人员,该质检人员表示,自己并不对出库单等材料上的签名负责任,“只是走个程序而已”。

“4000多次抽检,不能解决质量问题,说明监管环节存在漏洞。”曹明是说,近几年发生的乳品安全事件,问题大多出在前一阶段,即饲料到奶源这一产业链如果监管不加强,后一阶段就算加大抽检力度,也会防不胜防。

业内人士指出,乳制品安全的深层原因在于奶源质量。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认为,一方面,要提高我国奶牛饲养水平,加强现代化专业管理;另一方面,逐步淘汰一些小散户,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大型牧场”。 据新华社北京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