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赏大师惊世之作
感悟“古典与唯美”
我看到了他心里那只“白鹤”
《兵王》昨开机
《冯骥才课文》
鼓励孩子挑错
阵容年轻引来关注
打响文物保护战
用画笔歌吟大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看到了他心里那只“白鹤”
——访著名作家苏童

新华社记者 李 蓉 惠培培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是入围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3部华语片之一,影片原著是著名作家苏童的同名短篇小说。用苏童自己的话说,“我对他有期待”,之所以非常放心地把小说交给李睿珺,是看到了这位29岁导演心里那只“白鹤”。

谈到来自西北的年轻导演李睿珺,苏童说他非常欣赏李睿珺身上安静的气质,和其他80后、90后做艺术的年轻人相比,李睿珺一点也不“炫”,让他联想到日本影片《秋刀鱼之味》的导演小津安二郎。

到威尼斯参加电影节的苏童告诉记者,他有两个身份——写作者和影迷。他对怀揣着电影梦想的年轻人,尤其是为了追求电影梦不惜砸锅卖铁的年轻导演有特别的好感。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讲述了两个孤寂老人的故事。一个做棺材的木匠,一个给棺材做装饰的画匠,两人在丧葬改革后变得更加孤寂。这个农村故事涉及的是平淡的老友情、祖孙情。

李睿珺说,他当时在书店里偶然看到这部小说时就非常喜欢,但他很担心拍“大牌作家”的作品不是他负担得起的。李睿珺的担心最终没有变成现实。

苏童回忆说,当时他和李睿珺在自家院子里进行了深谈,当他感受到李睿珺对自己作品深刻的理解,看到他心里那只“白鹤”的时候,他非常放心地把小说交给了他。至于报酬,苏童说,等电影有了收入再说。

苏童写了很多畅销小说,其中《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粉》等不少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不过,他反对单纯地迎合时代。因为随波逐流、迎合别人的人可能很快会被吞没,敢于做自己认定是好东西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精品。

他认为,有时候表现出与这个时代的距离、甚至是对立或格格不入不是什么坏事。他鼓励艺术家走反棋,当大家都喧闹着证明自己的时候,那些以相对沉默、矛盾的方式表现出与这个时代不调和的人,显现了艺术家的优秀“基因”。

苏童说,很多电影导演都难逃一个魔咒,那就是“生于艺术,死于商业”。籍籍无名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到处碰壁,尝尽各种心酸,但他们自由、随心而为。当很多年轻时立志追求真艺术的人成名之后,他们却往往会被商业“绑架”,在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迷失。而这些被淹没的艺术家,他们的“内心是被撕裂的”。

“喧嚣和冷静各占河的两岸,成功是搭在上面的一座桥。”在苏童看来,能冷眼看对岸的永远是少数,而媒体、影评人和观众,尤其是还有些艺术理想的观众,有责任鼓励、保护这些少数,让他们不被淹没。“作为爱电影的人,应该为那些不计名利、全心拍电影的人鼓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