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武士自述
打火机
《西藏情歌》
八路军后方医院
有爱人生多诗意
影青釉花口碗
lh289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许多甘肃人看了被转载的这篇文章,气不打一处来。有人甚至发帖子公开为甘肃辩论:“我们虽然穷,但我们不会伤人,更不会骗人。我们虽然落后,没有灼人的GDP,但几十年来我们为国家也没少做贡献!”

哇,热闹啊!有人在网上不停地贴出伸大拇指的图案,表示出异常兴奋的情绪。

“话不能这么说,我们的落后和贫困是明摆着的,我们的工作包括武威的‘公选’,也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欢迎广大公众对我们工作的帮助和监督。”网上迅速也出现了甘肃官员和网民更多的另一种声音。

没错,火荣贵是准备自己被“拿”下的。他清楚“有些事”只要闹到一定程度,其结果是:主要责任者必定被“开刀”。武威一旦出事、出大事、出政治事件,他是市委书记,想避开都难。

火荣贵是个激情澎湃的人,他说实践让他明白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有志向、有责任、有使命的人到哪个地方当领导都不可怕,“自然条件差,社会基础差,经济再落后,这些都可以改变,最可怕的是没有人,没有人才,没有与你同心同德大干事业的人和人才!武威或者整个西部地区缺的就是这个!”

火荣贵给我扳着手指说:“市委提出‘工业强市’的战略,结果我把全市800多名县级干部理了一遍,才找到42人曾经与工业沾过边,其余的全都没有干过工业,最后像我这样一直在省机关坐板凳的人竟然也被算成‘懂工业’的人了!你说可笑不可笑?”

可笑的事不仅是干部状况。普通人才更加匮乏。武威整个干部队伍,本科生以上的占干部总人数的16%,这个比例低于全国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到2009年底,武威全市只有3个博士生。武威真的没有人才?真的出不了人才?否也,而是一个“穷”字,让无数人才“孔雀东南飞”了!

“这些年,连麻雀都飞了!”火荣贵介绍说,自2000年以来,武威共有56000多人考上大学本科,但仅有5500多人来到武威工作。武威古时就有重教之风,2000年至今十余年间,这里考上清华、北大的有69人,这比例在全国地区级市里,也算相当不错的,然而这些进了名牌大学的优秀人才,竟没有一个回到武威工作。

人各有志,即使再亲的亲人也是拉不回的,更何况,身在武威的父母们,也没有谁愿意让已经飞出穷窝窝的孩子重新回到武威。

这就是武威的尴尬和武威之痛。

现在武威要发展,要改变面貌,突出的难题摆在了火荣贵和市委、市政府面前。照老办法做事?矮子里拔高个,等于换汤不换药。想突破一下?条条框框如蛛丝网横在面前……怎么办?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火荣贵在市委班子会议和全市干部会议上,一次又一次地敲着桌子、拉着嗓门说:要想改变武威的落后面貌,唯有实现转型跨越!要实现跨越发展,唯有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必须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人才是武威发展的瓶颈。”问题清楚地摆着。人才问题不像招商引资那么简单,有人来谈,条件一合适,便可签约开工。人才问题首先要解决现有人的思想观念。

“既然我们自己没有人,该不该从外面引进?”

“该。”

“那么我们就学学人家,向全国招聘。”

“试试看,兴许成事。”

于是在火荣贵主持下,武威在2010年底拿出11个工业领导岗位,第一次面向全国招聘。按照省里相关人才选拔要求,以招一选十的办法进行。花几十万元在中央大报上刊登广告后一个月,来报名的竟然只有20人。

甘肃武威?没听说过那个地方呀!有20人报名算是阿弥陀佛了!组织部对报名的20人一核查,有8人不符合基本条件。12人报名,竞争11个岗位,怎么弄法?不符合招聘办法呀!只好流产。

武威面子大失。火荣贵和市委班子深感“武威之尴尬”。

火荣贵是个不服输的人,他和市委班子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武威面貌,也就不太在意“面子”了!

“武威如此缺高端人才,有没有啥捷径可走?”一天,火荣贵问组织部长李明生。

“有啊!省里前年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从清华选调一批毕业生来咱们甘肃……”李明生说。

“这么好的事我们干啥不去把人抢过来?你马上派人去!”火荣贵重重地推了一下自己的组织部长,又一把将他揪过来:“不行,还是我去!”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