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聚光灯”下的
信任生长
重庆一老人给让座乘客发红包
看不懂“东方之门”就是没文化?
更“高”的资产≠更好的生活
车模着装
也要“有法可依”?
建筑过于短命
造成多害并行
福利院的豪华奔驰
“奔”向何处
不是所有的“激情犯罪”
都能从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筑过于短命
造成多害并行

建筑过于短命

造成多害并行

重庆朝天门港口地标性建筑重庆港客运大楼及三峡宾馆近日被爆破拆除,这两座地标性建筑使用也就20年左右。专家指出,城市规划的无序和混乱,加上房地产开发的利益冲动,造就了各地的“短命建筑”之痛。(9月6日《北京晨报》)

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的庇护所,有诸多功能,它为人们遮风挡雨,提供居住、生活、工作、娱乐等需要。建筑的形式感无疑不能忽视,但形式总是要追随功能,因而居住功能才是建筑最主要的考量。满足了功能要求之后,再考虑形式,只要不死心眼,不僵化地看问题,就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兼顾功能又表现出现代人所需要的形式。持有大拆大建的思维,认为新的大的才是好的,就会把这一事情看偏。一些稍有些年头的建筑,功能可能会有欠缺,但在多数情形下,这并不能成为一拆了之的理由。实际上,花不了多少钱,就能通过改造、维修,完善建筑功能,使其保有较长的寿命,并能在形式感上做出千变万化。硬要一片一片地拆掉,涉及更多的可能是一些人的利益诉求。

大拆大建是一种短视行为。短视者看不到长远,当然也就不会布局长远。说它短视,一个要害是它有种种危害和命题上的不可取之处。每一座建筑都是由大笔的资金堆积起来的,建筑材料亦是稀缺的社会资源。大拆大建表面上看是新建筑取代旧建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景观,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但其危害性却绝不能小视。一项数字表明,本土消费了世界总量近40%的水泥和钢材,大拆大建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产生每年高达4亿吨的建筑垃圾。可以说,这给本已恶化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从另一方面讲,大拆大建不同于做其他一些事情,那些事情有可能在其发生过程中,只是造成一害,或是两害,但即便有些两害亦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大拆大建造成的却是多害并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不能消除。

建筑并不是冰冷之物,它有生命温度,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记忆。建筑过于短命直接造成记忆的阻隔,人们在城市走过,仔细地端详,也分辨不清建筑物之间的年代区别,这就是城市文化传承的断裂。不同年代的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会唤醒几代人的记忆,而大拆大建不仅会让城市成为表面光鲜却匮乏文化的水泥丛林之城,也会让人们应有的建筑文化记忆随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一同丧失。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