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4版:市县新闻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一村一律师 送法到基层 本报讯(记者 高凯 通讯员 王军现 刘象乾)新郑市高皮匠村村民丁某一家人因一处房产争执了一年多,仍没有结果。这期间,村支部书记王喜林没少为老丁家的事操心,他与村里的调解员反复到老丁家调解,但始终没有调停争执。 为帮助丁某一家化解此事,王喜林找来了近段时间在高皮匠村驻点的律师苗卿瑞。苗卿瑞根据《婚姻法》、《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向丁某夫妇和大儿媳妇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和耐心地调解,最终达成有效协议,纠纷才得以彻底解决。 僵持在丁某家如此复杂的矛盾能够迅速化解,得益于新郑市打造的“一村一律师”矛盾化解服务。 过去,新郑市一直专注于逐步完善辖区各个农村的人民调解员体系,其间,还于2008年专门选聘了1000名群众威望高、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热心人士担任村级人民调解员。不过,人民调解员在各村展开工作时,一些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在涉及群众生产、财产、经营等情况下,人民调解员虽然有心解决,但因法律功底薄,往往比较费劲。为弥补此类不足,新郑市在经过调研后,引入律师调解制度,并制定《关于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提出“3+1”工作模式:即3名调解员和1名律师或者法律工作者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用专业法律工作者的优势弥补人民调解员的短板。 经实践证明,“律师调解员”的功力的确深厚,面对专业法律问题,在人民调解员无法进行调解的情况下,专业律师调解员马上介入调解,使一些纠纷很快得到解决,有些纠纷甚至在一两天内就被成功化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郑市现有40多名律师和15个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到了入村送法律服务中,形成了辖区320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专业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日常调解工作中,调解员遇到专业的涉法涉诉类问题时,就联系该村的“专业”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联合调解,使一些矛盾和问题得以有效遏制。 截至目前,新郑市入村法律工作者调解纠纷3800多起,代理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900多件,调解成功率达到98%,为当事人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2400多万元,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并赢得广大市民群众的支持和好评。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