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向政策要动力 向科技要潜力
市领导深入重点
项目现场解难题
柿园水厂
深度处理改造
工程年底完成
市领导登封调研基层
组织建设年推进情况
亚欧博览会郑州团
接待客商千余人次
“诗歌中原”活动
朗诵“大地的礼赞”
十年东区 光耀中原
平安银行郑州分行开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政策要动力 向科技要潜力
——河南夏粮“十连增”背后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 张兴军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连续10年夏粮增产。在“十连增”背后,除了政府和有关部门一以贯之的重视外,以政策杠杆撬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持续投入以科技驱动提升单产,也给河南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双保险”。

支农惠农政策

掀起农民“种粮热”

2012年1月5日,对武陟县农民王福军来说,是个双喜临门的日子:女儿出嫁,国务院奖励种粮大户的东方红拖拉机也披红挂彩开回了家。

他说:“这些年从中央到省市县,对我们种粮农民支持都非常大。种粮食既得收益又得荣誉,这样的好政策真是没啥说的,我打算带动更多乡亲多种粮。”

为了让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河南在把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好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了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了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奖励。

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05年,河南全省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资金仅有5.3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0亿元,8年累计119亿元。

地处豫北的滑县是河南省“产粮第一县”。县委书记李若鹏表示,作为产粮大县,常常面临这样三对矛盾: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的矛盾、粮食刚性需求和农业弱质的矛盾、保民生压力和保粮食压力的矛盾。

“随着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针对性越来越强、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这些矛盾也就化解了。”李若鹏说。

为了避免惠农资金“撒胡椒面”,河南已经确立7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将按照“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把这些地方打造成高产稳产的“永久粮仓”。

(下转第四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