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0
11
阅汉堂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11

李明生说的其二是:“这一次一下拿出31个正副县级领导岗位,武威本地的干部群众关注程度空前。对一个地区级小市来说,一般干部能够升迁到县处级职务,也算是不小的官了。按照现在的干部选拔任职条例规定,正常情况下一个青年从学校毕业考公务员,再从科员到县处级领导岗位,至少也得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这还要看能力和业绩,甚至还没有排除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人为因素,所以武威本地群众和本地干部对此次公选格外关注,不希望有任何猫腻。再者,我们按照录用公务员和公开选拔干部的相关规定,从发布公告、报名与资格初审、知识测试和资格复审,到面试、差额考察( 考核 ),再到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市委决定、任职前公示、办理任职手续等设立了九大程序,比一般公选程序多了3道程序。这其中参与资格审查、面试和几次考试及差额推荐程序的‘考官’,就有好几百号人。仅此就有上千双眼睛盯在那里,在他们的背后则有更多的眼睛一起盯着我们的公选。更何况,还有面对全国、全世界的网络信息,这个层面盯着的眼睛就更多、更尖锐了……”

李明生介绍了一个情况:报名条件里没有说只向武威以外的青年人招聘,而且武威本地青年同志还有一些特殊的“优惠条件”,比如对“2”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者是可以“直接报考”的。“这条件对武威本地青年干部同样很有吸引力。在报名和初审期间,光我组织部就有5名在职青年干部报了名,他们享受着比其他地区的青年更直接和更优越的报考条件,比如至少有些与武威发展相关的试题以及熟悉的考试环境等,可惜他们都没有考上……”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你组织部的人参加‘公选’,不怕外面的人说闲话?”采访中我抓住这个情况问李明生。

“不怕,因为凡是参加‘公选’的本地人不管是组织部的还是市委、市政府机关及其他部门的人,都必须在报名后脱离与考试相关的‘公选’工作,也就是说他们必须遵守和接受与其他所有报考者同样严格的程序,更不得出现任何作弊现象。”

明白了。

“公选”组织工作和实际操作是从2011年10月、11月就开始了。12月9日在《 人民日报 》、《 甘肃日报 》等媒体上发布公告前后,武威相关部门将此作为一个近似“战役”来组织实施,尤其是组织部门,可谓是集中了精兵强将,全力以赴投入。

中组部联合工作组和我采访时,都查到了当时所有程序的原始材料和操作规程,甚至细节记录。由此我们了解到武威市委对“公选”的重视程度和严密的组织安排。事实上,由市委书记、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组成的领导小组一直领导和指挥着整个“公选”的每一个环节。公选工作办公室的同志更是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

12月6日,市委常委在“公选”公告发布之前,又一次召开专题研究会。两天之后的8日,即公告出来前一天,“公选”工作人员培训会就召开了,组织部长李明生主持并作动员讲话,提出五点意见。其中在讲到此次“公选”的意义时,非常明确和清晰地讲道,“就是为优秀人才搭建展示才智的平台,真正把推动跨越式发展有本事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而且清楚地强调了此次“公选”中有“两项创新措施”:一是“211”大学毕业生在武威工作2年以上和清华大学毕业在武威工作的,可直接报考副县级领导职位;二是资格审查合格人数和进入面试人数达不到比例要求,但其中确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时,由市委视情况确定是否进行该职位的公选或面试。

求贤若渴,昭然可见!

“这次公选职位多,又是面向全国,参与的范围更广、影响面更大、社会关注度更高,工作难度也更大,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影响整个公选工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地做好每项工作,对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有关规定办理,力求每项工作都有理有据、精益求精。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接听电话、答复政策、接待来访等细小环节上要展示我们武威的良好形象,传达一种开放包容、热情周到、耐心细致、高效服务、礼貌谦虚的良好风貌……”李明生在强调“严明纪律”时,提了八条具体严格的要求,并且特别强调“对公选过程中出现的任何违纪问题和不良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11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