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支锅石
《较量》
静静的山坡上
咏荷诗话
在希望的田野上(水彩画) 戴恒扬
伏尔加河畔的钟声(油画) 刘 晓
“高富帅”与“白富美”
连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咏荷诗话

陈永坤

盛夏是赏荷的好时节,漫步荷塘边,可以领略那红荷翠叶的旖旎风光,还能从历代诗人的咏荷佳句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隋朝诗人杜公瞻写有一首《咏同心芙蓉》的诗:“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诗中,既写出荷花的颜色、双开荷花的特点,又写出荷茎一枝、绿叶衬红的荷景。

唐代诗人王昌龄《釆莲曲》云:“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把采莲女撷取碧池莲花的情景,描绘成一幅动人的图画。诗人把人入画中,花色、脸色、碧裙、绿叶联在一起,相映成趣。诗中所创造的荷叶与罗裙一色、荷花与人面难分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

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赞颂荷花的圣洁和纯朴。其《绿水曲》:“绿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萍。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短短二十个字,写出了水清月明、荷花娇嗔欲语的神态,就连荡舟人也不忍划船,惟恐碰着这一支支娇嫩的荷花。

晩唐诗人白居易《釆莲曲》专在借荷写情上下功夫:“菱叶萦波荷芰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中的重点已经不是艳丽的荷花,而是采莲女看到心上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仔细吟诵,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丛中,听到了碧玉发簪的落水声。短短四句,竟然写出了微风荡荷,采莲船行,莲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了。

晩唐诗人郑谷《莲叶》诗云:“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揺柄柄香。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此诗意境优美,句句如画,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宋代诗人杨万里《小池》诗小巧玲珑,天真妩媚,蕴含深刻的哲理韵味。“泉眼无声溪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绿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宏观景色,展示出荷花的无穷魅力。

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为人赋荷花》另有风味:“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整首词以拟人的手法描绘荷花形貌。上阕写在炎夏的绿池中展葩吐艳,好似一群弄妆梳洗、轻施粉黛的妇女;下阕虚写藕丝长,莲心苦,实则对佳人美女寄予了同情,使咏荷之诗又有了新的内容。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一篇短短的《爱莲说》被千古传颂,影响之深无谁能比,成为处世做人的楷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气质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是对清虚正直、光明磊落的君子人格美的写照。

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那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把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中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清丽柔美的意境,使人神思飞越,流连忘返。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