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斗笠县令”戏中戏
《让“中游”的学生游上来》昨首发
我市征集小戏小品(曲艺)55部
加内特绿城很忙碌
王立群绿城签售《宋太祖》
谢国臣:一切服从安排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斗笠县令”戏中戏
第一场
选准“题眼”做文章第二场
传承创新焕光彩第三场
一路走来掌声不断第四场
未来梦想还很大尾声

本报北京专电 记者 李 颖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从院团多年没有获国家大奖,到高中中国豫剧节金奖、中国戏剧节最高荣誉——优秀剧目奖,从上海赢得一片赞誉之声到北京“向党的十八大献礼”首演成功,郑州市豫剧院的大型新编历史剧《斗笠县令》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演绎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活报剧”,这一个个精彩的片段连接起来,又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大戏!

序幕

郑州,作为经济总量连年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前十的城市,如何发展本应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建设?被定位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郑州都市区建设,如何在文化影响力上发挥挑大梁、走前头,起好龙头、重心和示范的带动作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如何将“传承”与“创新”两篇文章一起做起来?深思熟虑后,郑州市委、市政府梳理出思路:面临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要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打磨、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站得住的文化品牌、精品剧目。《斗笠县令》被列入视野。

第一场

选准“题眼”做文章

《斗笠县令》讲述了清朝道光十七年,河南人曹谨来到台湾凤山县做知县,在当地平冤狱、修水利、造福百姓的故事,这部剧目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一出典型的清官戏,还是一部正剧,但是,全剧并未因其题材受限而流于枯燥、乏味。相反,编导抓住豫剧长于抒情的传统个性,将细腻的情感糅进修筑水坝与求赈灾粮的情节主线之中。剧中,曹公“位卑未敢忘忧民”的亲民之情,曹夫人想君所想、为君分忧的夫妻之情,层次鲜明地表达出一位贤吏的人生况味。

看完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演出后,来自总装备部的宣传干事王欣阁抚掌叫好:“郑州市豫剧院是怎么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出这么一位典型来的?太了不起了,表现的是一位清代官吏的民本意识和‘执政为民’的宗旨思想,却契合当下的政治语境,投射了当下百姓的企盼,尤其是在两岸交流互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戏中所体现出的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既有历史价值,更具现实意义,没有说教味,看完很受教育。”

第二场

传承创新焕光彩

传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曾经困扰《斗笠县令》剧组和演员的一个课题。

饰演曹夫人的豫剧演员马刚良是市豫剧院的“台柱子”,有多部个人代表剧目和丰富舞台经验:“我从艺40年了,让人物在戏曲程式化的表演中糅入舞蹈化元素,一开始我并不接受,曹夫人使我重新又变成学生,压力很大。”

为破解困惑,剧组会聚了全国一流创作班底,将传统与创新的嫁接全方位展示在舞台上:唱腔上,秉承传统豫剧的精髓,吸纳民间地方小调,更加进“交响化”“歌剧化”的元素;表演上,在戏曲的一板一眼中和“舞剧化”韵味中找到结合点;服装展示了浓郁的台湾风情,舞台呈现也更加诗化写意。

一个在剧中被大家屡次提及的细节将创新诠释得淋漓尽致:剧中当曹公跪求上级官府放粮救灾时,舞台上以灯光营造黑沉沉的暴雨前夜,以微光与鸟鸣声过渡至清晨,再以强光与蝉鸣声转至烈日骄阳,直至一声霹雳曹公体力不支而昏厥。短短一分钟的舞美处理将曹公在一日一夜所受煎熬呈现完整。

这些改变刷新了豫剧以往的气质,既不失传统戏曲的美学韵味,又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与审美心理,使全剧在保持豫剧地域风貌的同时,传达出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的理念。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观看后表示:《斗笠县令》无愧为一台优秀剧目,期待经过进一步精打细磨,为戏剧史上留下一台保留剧目。

第三场

一路走来掌声不断

常听到有种说法:不少戏立在舞台之日便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之时,究其原因,恐怕是排戏就是冲奖而来,压根儿没有考虑过观众而出现的怪现象。

《斗笠县令》却深得观众心。北京演出不少观众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时而表情凝重,时而高声喝彩,一场演出下来,掌声不下几十次。6日晚上北京还下起了雨,却并没有浇熄戏迷的热情,难得的是其中不乏年轻戏迷,7日,有些看过第一场的观众,又专门又带着朋友来,他们对豫剧艺术大胆的创新所做的尝试表示肯定和喜爱。他们连声道:这部戏打破了人们对戏曲的常规认知。

原全国妇联副主席黄晴宜观看后即兴写下这样的评价:《斗笠县令》是一部精品力作,主题鲜明,编导俱佳,唱腔舞美精致。该剧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都很强,非常鼓舞人、感染人!

业界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自2011年5月创作完成,《斗笠县令》先后获得河南省文华大奖、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一等奖,摘取中国戏剧界最高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实现了郑州市戏曲作品十年来在全国戏剧界最高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

第四场

未来梦想还很大

北京献礼演出让“斗笠县令”成为热词,北京日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等多家媒体刊发演出消息,新华网、人民网、网易、千龙网等30家网站转载新闻。《法制晚报》以“传统戏曲大胆创新《斗笠县令》 90后也来得动”为题报道演出吸引年轻人,无独有偶,《劳动午报》以“郑州豫剧院北京演出受热捧 年轻观众也捧场” 为新闻眼,报道一对80后情侣评价:“第一次在现场看戏剧演出,印象里戏剧都挺无聊的,看过这次演出我改变了看法,豫剧不但有艺术形式还有有趣的故事情节,这一趟来得很值。”

两场演出圆满结束后,省辖市市长级干部丁世显鼓励演员们要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拔高标杆,继续对剧目进行调整打磨提高,使其在艺术水准上不断攀升,真正成为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剧目。

市豫剧院院长高新军对该剧的前景充满信心,《斗笠县令》艺术潜力很大,我们在不断发掘的过程中惊喜不断,一定会继续往前走,努力演到宝岛去。

尾声

作为郑州市精品战略的又一品牌,《斗笠县令》将继续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彰显着新形势下的文化追求。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