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13
1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北宋永安城

阎兴业

巩义市芝田镇,北临洛水,南望嵩山,310国道从镇区穿行,郑西高铁擦肩而过。芝田之名,始于汉代,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曾提到。北宋景德年间,在芝田建永安县,后经两次改名。芝田作为县治驻地,始宋历金到元,长达258年,曾一度辉煌和荣耀。

后周显德七年(960),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国号大宋。乾德元年(963)赵匡胤就将其父赵弘殷的墓葬从汴京移至巩县芝田,建陵寝曰永安。以此为始,整个北宋时期,在芝田周围营建了大规模的皇陵群,即所谓的“七帝八陵”。

开宝九年(976)三月,赵匡胤幸西京,过巩县,亲自为自己选定了墓地。太平兴国二年 (977)四月,葬太祖匡胤于永昌陵。至道三年 (997)三月,葬太宗赵炅于永熙陵。永安、永昌、永熙三陵群,距芝田仅五至六里。

真宗赵恒继位,景德三年(1006)下令不许农民在陵区种地。景德四年(1007)正月,真宗奠谒皇陵“丙寅次永安镇,斋于行宫……丁卯帝素服诣诸陵”。芝田此前已改称永安镇,并建有皇帝行宫,其繁荣可想而知。真宗当日下诏建永安县,诏文曰:“永安镇特建为县,隶河南府,同赤县。委本府与转运使割就近税户隶属,夏秋二税止输县仓,不得移拨。常赋之外,免其他役。”下诏前议建陵邑,有司择县名,真宗曰:“可名永安。”又曰:“克奉陵寝,当为赤县。”“赤”县是当时县分七等(赤、畿、望、紧、上、中、下)的一等县。于是便析巩县、偃师、缑氏、登封县地,置县曰“永安”。建县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祭祀、管理陵寝。景德四年七月,为选官充知陵台令兼永安县事下诏曰:“宜以殿中丞黄昭益知陵台令兼永安县事。仍令有司就陵令公署增修县廨。”殿中丞官阶四品,比七品知县要高出很多,且同时建两套办公衙门,足见朝廷对管理陵寝的重视程度。

大中祥符二年(1009)真宗下诏,不准京西驿路通过永安县城。大中祥符四年三月,设兵丁八千余人保卫陵寝;至宋徽宗政和年间,宋陵守军达到两万多人。再加上各陵均有的柏子户,还有为亡灵诵经的永昌禅院的僧尼们,人就更多,由此可知永安县当年是多么兴旺繁荣。

乾兴元年(1022)葬真宗赵恒于永定陵。此后的数十年间,又在永安县城周围营建四个陵墓群:仁宗的永昭陵、英宗的永厚陵、神宗的永裕陵、哲宗的永泰陵。还为此建了永昌、永定、昭孝、宁神四个禅院,豢养僧尼,诵经超度亡灵。

徽宗赵佶政和三年(1113)三月,将永安县改制为永安军。县治升格,提高了政治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北宋王朝皇权统治的中心之一。从芝田建县到改制永安军的百余年间,这里政治稳定,城区扩大,经济繁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陵墓的营建、帝后的安葬、祭奠超度、日常管理,都在这里进行,文武百官来来往往,热闹非凡,王安石、欧阳修等名人都有诗文留在这里。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渡黄河南下,攻占永安军,进驻永安城。年底,汴京陷落,徽、钦二帝被俘,宋皇室南逃,金兵便开始对宋皇陵及永安城大肆洗劫。此后的一百多年间,金兵、宋军(包括南宋军)、蒙古军三方在芝田一带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占领与收复、进攻与撤退的战争。芝田一带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皇陵几成焦土,县城十室九空。

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改永安军为芝田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芝田县被废,其辖地复归巩县、偃师、登封,城区改称芝田镇,直至现在。

宋、金时期,这儿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宋真宗祥符八年状元蔡齐,另一个是金哀宗正大四年状元卢亚。至今,芝田人仍以“五里双状元”为荣,把蔡齐、卢亚作为奋发读书的榜样。

从北宋景德四年(1007)建永安县始,到芝田县被撤为止,永安城风云变幻,兴衰遍历。如今,永安城当年的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仅能从一些地名和地下遗址想见昔日的辉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