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板桥画石
《台湾往事》
文学期刊应坚持文学性
冲动
明永乐青花瓷器
尊重大众读书的选择
lh2959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尊重大众读书的选择

作家马伯庸的《焚书指南》这段时间被微博疯传,《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纷纷转载网友们发在博客上的评论,都加入了“众人拾柴”的焚书队伍,老夫也狗尾续貂,啰嗦几句。

其实马伯庸早于老夫狗尾续貂,他也是借《后天》那部电影。电影中那一群人为了躲避严寒,钻进了纽约市立图书馆。为了取暖,大家不得不烧掉一些书,但因先烧什么书而争执不下,最后终于找到了税法,一致同意先烧。应该说这次焚书与读书无关,人家电影表达的是环保主题,巧借焚书骂税法。

马伯庸借题发挥,说假如北京也遭遇一场千年不遇的严寒,一些市民被迫涌入首都图书馆,也同样需要烧书取暖时,他们会如何抉择?

马伯庸自己的焚书顺序是:1.成功学和励志书。2.各种生活保健书。3.各路明星们出的自传、感悟和经历。

有意思的是马伯庸要烧掉的这三类书,如果不算各类中学生考试辅导、指南的书,恰恰是目前热销书的前三名,而知识分子讨厌的书正好是大众热爱的书。

马伯庸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彰显自己智力上的优越感,他不仅瞧不起写这些书的作者,也蔑视读这些书的读者。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就是要平等地对待别人,尊重他人的自由,不能因为你的好恶就要改变人家的选择,不能要求大众的学习与知识分子的阅读同步。就像中国是个儒学文化的国度,但你不能指望人人都读“四书五经”吧。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读“三言两拍”的人永远多于读《论语》读《春秋》的人,但这不影响中国儒家文化主脉的传承。

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是对主流文化的批评,而不是与大众较劲的鹤立鸡群。作为个体的一个知识分子你可以清高,不与大众同流合污,大众读的书你不读,写给大众的读物你不看,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发言时,知识分子就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心理,这时的知识分子如果都从心底看不起没有知识的大众,他们还叫知识分子吗?

大众的文化素质、大众的审美层次,不是大众自己的智力低下造成的,是有着深层的历史、地域、体制的多重原因。我们谁也无法短时间内改变。那么尊重大众阅读的自由选择、满足他们的阅读就是最好的服务。我们不能因为严肃作家喜欢《尤利西斯》就讨厌大众喜欢的《三个火枪手》,再伟大的交响乐也不能代替民间小调,钢琴家演奏的声音无论多么优美,也不能取代弹弦子的老艺人。一个饥汉更渴望几个馒头,不会在意“味蕾上的记忆”,一个想考上三级木匠的农民工,喜欢的图书是《木工基础知识》对《悉尼歌剧院流线造型符号的美学意味》绝无兴趣,一则励志的故事对于一个苦读的乡下孩子来说,比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的美德》还是阳光雨露,对于那些北漂的十几万大军,一个成功明星的自传永远胜于《国富论》。我虽然不相信保健的书会成为健康的指南,但相信的人它就是指南,你心中有了那个神灵,神灵就管用,那就让心中有“保健书是健康指南”的人多些精神安抚不也是善举吗,反正歪成“红豆绿豆”保命延寿的书出来有人管。要给人们留出折腾的空间,打发无聊,战胜无聊不能指望阅读高雅。

阅读高雅的书籍永远是一件奢华的事,大众手中的纸币只能采购大宗产品。知识分子知道阅读上有差距这是对的,但不能拐弯抹角地在公共舆论的媒体上冷嘲热讽。这有失于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宽容的胸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