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非求碗热汤喝》
人生何处
学生何以称“桃李”
郑州的风物传说
春韵(国画)     武乾梅
文坛催产士
录旧作山高水长句(书法) 马青山
连 载
连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坛催产士

陈鲁民

那些写过名诗佳文的大家巨擘,早已在史册上牢牢奠定自己的位置,后世人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他们的鼎鼎大名。可是,还有一种人也不该被遗忘,他们没那么高的才华,也写不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瑰丽诗篇,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了名篇的催产士,没有他们的介入,就可能不会诞生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因而,史册上也应该给他们留点位置,丰碑上也该刻上他们的名字,当然,不能喧宾夺主。

感谢任少卿。如果不是他给司马迁写那封求助信,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他是何方神圣,也不可能催发太史公有感而发,慷慨陈词,写成流传千古的《报任少卿书》。此文面世后,评价极高,后人赞誉它是“绝代大文章”、“宏制巨篇”、“百代伟作”。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成为励志名言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都出自此文。想想看,如果没有任少卿的“多事”,就不可能有这篇振聋发聩的“天下奇文”,那将是中国文坛的多大损失!

还有滕子京。命运把他抛弃到了远离京城的巴陵小城,擦去委屈的泪水,掸掸身上的灰尘,他便一头扎进小城的建设。他体恤民情,减轻赋税,开源节流,兴利除弊,仅仅一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搞得有声有色,他又乘兴修复了坍塌多年的岳阳楼。最重要的是,他远见卓识,提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执意请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作文以记。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名言不胫而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警句传遍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世代流传,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岳阳楼有幸,中国文坛有幸,范仲淹永垂不朽,滕子京也功不可没。

汪伦也是个绝不能错过的人。李白好酒,这谁都知道,但能让他喝了酒还留下诗篇的不多,而这诗还能代代相传、妇孺皆知的,那就非汪伦莫属。他先是写信盛邀:“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请来后,则尽其所有,盛情款待,每日一醉,令李白乐而忘返。送别时,汪伦又馈赠厚礼,设宴饯行,且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感汪伦盛意,当时便口占《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论地位,汪伦是退休县令;论财产,不过小康而已;论诗文造诣,只是粉丝级别,可是他却催生了《赠汪伦》的问世,如今,知道李白的就知道汪伦,他该享受这个待遇。

最后要说到尹喜,因为他有点传奇色彩。老子骑着青牛要到西域去,得经过函谷关。守关的长官是尹喜。他素喜读书,也小有建树,早就听说过老子的大名,就死缠硬打,非要老子写点东西给他,以此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这本不和老子述而不著的习惯,可不写就不能出关,只好硬着头皮,花了几天时间,把平生所思写了五千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伟大著作诞生了!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鲁迅曾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尼采也说过:“《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如果论功行赏,尹喜贡献不小,当然,其手段有欠文明,也算是美中不足吧。

一台大戏,有主角大腕也有跑龙套的,一支队伍,有号令三军也有烧水做饭的,谁都少不了,谁都不该被遗忘,其中就包括这样一种人:文坛催产士。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