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新动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骄傲 我是铁路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骄傲 我是铁路人
——访郑州东站客运车间
大事记

本报记者 侯爱敏 文 李 焱 图

穿牛仔裤,挎单肩包,举止间露出年轻“潮”男的自信,80后王少杰是高铁信息传输设备维护的带头人。

为高铁擦亮“眼睛” 80后“潮”男担重任

——访郑州电务段高铁车间郑州东维修中心主任王少杰

当确定走进来的年轻小伙就是采访对象王少杰时,记者很是惊讶——穿牛仔裤,挎单肩包,举止间露出年轻“潮”男的自信,完全不是我心中的工人老大哥形象。

王少杰是刚从工地上下班赶过来的,从前一天晚上10点到早上6点,他和队友们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26岁走出北方交大的校门后,王少杰就来到了郑州电务段,5年时间,他辗转过电务段各个主要车间,从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成长为高铁建设队伍中年轻的带头人。

王少杰带领着28个工人。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和服务高铁的信息传输设备打交道。高铁开通前,他们要负责设备验收;开通后,负责维护。这些设备遍布车上和整个高铁路轨,哪怕有一个螺丝松动,导致的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假如某处的设备出了故障,那么信息在这里就可能被错误传达,错误的信息会给列车发出错误的指引。

这位年轻的80后承担着千钧重的责任和压力,虽然他给人的感觉很轻松随意。他带的28个人全是各单位抽调来的精英,个个“身怀绝技”,但面对高铁仍然要重新适应,要再学习、再提高从而适应新工作的需要。“我只有熟悉每个员工的长、短处,才能扬长避短,安排好人员组合,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每天跟设备打交道,王少杰仍然从枯燥中找到了成就感,“每处理一个问题,就避免了一个隐患,为高铁运行又添了一份安全保证,自豪的感觉就油然而生。”

在售票领域干了20年,李凤霞得过的荣誉长长一串:郑州全局售票员评比第一名,全国铁路售票系统技术能手,全局客货运统计第一名……

全国售票技术能手

“挖”来郑州带团队

售票班组业务骨干李凤霞

李凤霞7月份刚刚从开封来到郑州,是被专门“挖”来充实高铁队伍的技术精英。来到郑州第二天,她就加入了脱产培训的队伍。

说李凤霞是精英,可谓实至名归。在售票领域干了20年,她得过的荣誉长长一串,个个响当当:郑州全局售票员评比第一名,全国铁路售票系统技术能手,全局客货运统计第一名……

即便如此,她仍然要对培训全力以赴。用她的话说,高铁配备的所有设备都是最先进的,以前的工作中没有接触过,售票员作为一线服务人员,对设备的熟练操作,是最基本的要求。

对服务的要求更高、更严格,成为李凤霞要迎接的第二个挑战。李凤霞随手拿着厚厚一摞书,“这都是我们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具体到方方面面,甚至对大厅售票员的穿着打扮也有明文规定,比如耳饰只能戴耳钉,不能涂有色指甲油,只能穿黑皮鞋等。新岗位如此高标准的要求,让她对未来的工作既充满期待,同时又不免有些紧张。

李凤霞的紧张和压力,还有来自新增业务的挑战。正式上岗后,作为业务骨干的她,将负责东站整个售票系统的工作。东站共有10个售票厅,每个厅又有好几个售票窗口,还有散布在大厅内的多台自动售票机,这些都要在她的带领下高效、良好地运行。

正式上岗后,李凤霞还要考虑如何通过传帮带,实现整个团队业务能力的提升。售票员队伍来自各个方面,工作熟悉程度、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由自己优秀到带出一支优秀的团队,是对李凤霞新的考验。

短发、大眼睛、清瘦,33岁的李辛欣是160多人的客运车间负责人。东站三层站房楼,一圈走下来要3个小时,她最少两天一趟,有时一天两趟。

客服标准媲美空姐 她是160人“领头雁”

党支部书记李辛欣

面前的李辛欣短发、大眼睛,一米六左右的个子,清瘦。初见面的人,很难将瘦弱的她与160多人的客运车间负责人联系起来。

高铁开通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李辛欣也越来越忙。正式上岗前,还有一大堆的事儿等着她:带领团队熟悉设备,模拟停电、火灾、大面积晚点等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等。

客运车间的业务主要是售票、检票、引导旅客进站等,琐碎却重要。33岁的李辛欣和她的团队一言一行,都将成为郑州东站的代表。

按照要求,东站的客服标准要媲美空姐。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商务礼仪培训,站姿、坐姿、弯腰、下蹲、指引等都有规定姿势。为了做好郑州首个动车站的窗口代表,李辛欣可谓拼尽全力。东站三层站房楼,一圈走下来要3个小时,她最少两天一趟,有时一天两趟。当被问到最担心的事情是什么时,她笑了:“事情一件连着一件,没空去担心。只能尽力把所有的都想周全,把所有想到的都付诸行动。”

连着数月,李辛欣没有周末,每晚总是在10点后才能到家。孩子今年入学上一年级,她一次没送过、没接过。说起孩子,李辛欣的眼圈红了。对孩子的愧疚,触动了这位母亲心底最深处的柔软。

高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就是列车的导航系统,随时掌控列车的运行状态。王保红就是负责这一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维护高铁导航安全

他是难题“救火员”

——访郑州电务段信息技术科科长王保红

王保红是个忙人。原定的采访时间他临时缺席,因为火车站有一段钢轨的信号显示设备出了故障,钢轨上已经有列车停靠,指挥中心显示屏上却显示是空的,如果调度中心依据错误信息向后面车辆发出进站信号,后果不敢想。

这就是王保红的工作,确保指挥列车运行的信号正确传输,以前是普通列车,现在是高铁。区别在于,高铁是高度的自动化控制,指挥车辆的信号系统全部由地面移向车内,原来在普通列车上靠人工完成的信号传递工作,高铁上则靠高科技的设备自动完成。这一切全部依托高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王保红就是负责这一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通俗地说,高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就是列车的导航系统,不仅指引着列车前进的方向,同时为列车发出停、走、速度、与前车距离等信号,随时掌控着列车的运行状态。王保红的工作,重要性可想而知。

采访时,王保红又是多天没回家了,这些天,他和同事同吃同住,坚守一线。联调联试开始后,王保红与职工一起对机房的配线逐根进行校核,对设备逐个进行精调。

更多时候,王保红扮演的是“救火队员”的身份,哪儿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他就冲到哪里。他经历过郑西高铁的考验,实战经验丰富。电务段党办蒋主任这样评价他:王保红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所有的工作环节他都很熟悉,是一把技术好手,也是电务段的顶梁柱之一。

他用一双脚板作“量天尺”,走遍石武客专郑州东至许昌段的每一个施工角落,一双手作“验线器”,捋遍80多公里高铁通信线路。

脚步踏遍施工角落

查出千余安全问题

——访郑州通信段郑州东通信工区工长马志勇

采访马志勇,一半时间用在了弄清楚他是干什么的。简单说,他主要负责高铁线路上的通信设备安装和维护,确保任何时候、任何地段、任何情况下,列车和地面的信息传输、交换畅通无阻。

2011年2月,马志勇主动请缨从条件舒适的伊川通缆工区来到条件简陋的石武客专建设工地。6月中旬起,工程静态验收,马志勇也进入最繁忙的阶段。从郑州东站到许昌这一段,高铁线路上所有的通信设备,要在这期间完成所有的隐患排查和功能验证。

在通信的岗位上干了20年,深知这份工作的责任攸关,安全这根弦已经深深烙进马志勇的脑海。

在参与石武客专建设工作中,马志勇不折不扣履行着石武客专“通信卫士”的安全职责。他用一双脚板作“量天尺”,走遍石武客专郑州东至许昌段的每一个施工角落,一双手作“验线器”,捋遍80多公里高铁通信线路。400多个日日夜夜,他总是天不亮就出发,早早来到施工现场,与施工单位沟通协调,执行随工配合和隐蔽工程检查,实施工程验收和通信工程施工问题库建档、督促整改等工作。

截至采访时,马志勇累计发现石武客专公跨铁视频杆安全距离过近、光缆接头盒材质不良开裂等各类安全问题1524条,提出合理化建议29条,为石武客专联调联试提供可靠通信安全保证。

工作更具挑战性 高铁司机不好当

——访郑州机务段动车车间动车组司机张毅

张毅是我国第一列国产动车组“中原之星”的首席驾驶员。在他心中,高铁司机的工作不是更简单,而是更具挑战性。

两个多月来,张毅主要的工作就是石武客专的联调联试。早上一早来到工作岗位,驾驶动车在郑州至武汉的高铁线路上来回行驶,晚上很晚才回到宿舍。张毅说,他和同事已经数不清跑了多少趟,正式开通前的联调联试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为安全运营打下基础。

与外人的想象不同,张毅说,对于实现了高速自动化的高速列车来说,司机的工作不是更简单,而是更具挑战性。高铁实现了高度的列车自控,驾驶室内多个显示屏显示着不同的数据、符号信息,司机要随时观察并进行判断,考验综合素质。

张毅19岁起在火车司机的岗位上工作,是我国第一列国产动车组——“中原之星”的首席驾驶员,是郑州铁路局首趟动车组开行时的主控司机。即便如此,谈起工作,他依然如履薄冰。他说,每秒八九十米的速度,身后是1000多名旅客的安危,工作中,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张毅说,行驶在路上,随时会遇到新的车情路况,业务学习永无止境,认真细致的工作追求一样永无止境。

★1958年9月,西安铁路局成立。10月,武汉铁路局成立。

★1962年10月,成立郑州局各级人民武装部。

★1963年4月,撤销武汉铁路局并入郑州局。

★1971年7月,武汉铁路局重新成立。

★1980年10月,郑州局和分局分别成立铁路中级法院、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郑州分院和铁路运输法院、铁路运输检察院。

★1983年3月,撤销武汉铁路局,并入郑州铁路局。

★1984年10月,撤销西安铁路局,并入郑州铁路局。

★1985年4月,西安铁路分局试行分局长负责制。它是郑州局第一个实行分局长负责制的单位。

人物访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