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城市表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24
学会谦让
聪明的结局
没钱“偷着乐”
别给孩子贴标签
努力地爱
读懂父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4

总算有人摇着头,吐了真话:“不乐意……”

“为啥?”

“穷呗!好不容易跳出这个穷地方,再回来,这辈子、下辈子都好不了。谁乐意嘛。”

话题沉重了。老乡们的脸上显得非常凝重。

“那三牛是外地人,他清华毕业后跑到这里工作,你们怎么看?”

“所以我们从心里敬佩这孩子,说实话也非常感谢他父母……”

“所以他当什么官我们都支持他!”这是一分朴实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所以不管谁当官,只要真心实意为我们百姓,我们就支持他!相信他!”

“所以我们更相信三牛!支持三牛!”

武威的百姓心里有杆秤,这秤是公平的、公道的,也是最具说服力的。

王永东,武威市委组织部电教中心主任  我服输也服气。人家三牛几道考试关道道是第一名,我只得了一次。说来惭愧,今年我37岁了,工龄也有12年,又是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照理我应当比三牛他们考得好,但就是没考上。这里有细节:比如考试前的培训时,三牛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可以主动就自己不太有把握的问题去请教老师,而我不懂也没有去向谁请教,考试结果出来后,我反省了自己,觉得不如三牛是理所当然。现在我对“公选”结果接受,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是:外地人参加我们武威“公选”也许就一次,这次考不上他们不会再来了,而我们本地的以后还有机会。

俞中山,武威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副科长  没说的,人家就是比我强。三牛和其他几位清华生,他们还考得比我好。这让我更加明白一件事:干工作、干事业是需要真才实学的。

刘俊涛,武威市委组织部远程办主任  三牛他们被“公选”成功录取,我真心祝贺他们。这次我与这个叫陈鹏的外地人在一起考,他是国家审计署驻昆明的特派办干部、经济学博士,陈鹏在原来的工作单位年收入超10万元,这次他被选拔到我们武威市机构编制委办公室任副主任,年收入少到4万多元,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以前的单位要差多少,私下里我们聊天问他到底到武威来图什么?陈鹏告诉我:这里虽然穷,但我愿意来做贡献,因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原来的单位里我不算一个突出的人才,可到了武威你们把我当做优秀人才来使用,我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最近他把妻子也接来武威落户了。( 李明生部长高兴地插话:这几天他们的孩子就要在这里出生了,我们招了1个,来了3个,赚大了! )我对陈鹏特佩服,对三牛他们都很佩服。

李明生部长最后总结道:有人一直就我们对三牛他们几位清华毕业生开“绿灯”揪住不放,认为三牛他们当初从清华来武威是冲着职位来的。我可以明确地说,区区小县官,对清华毕业生没什么吸引力,是清华大学一向灌输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他们的学生,这就是为国家和民族做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公选”结果证明,这些青年人,不仅知识和个人素质让我们武威满意,而且我们武威人对他们在感情上的接受也越来越深了。

啊,武威“公选”,我要给你打个“优”字。

三牛,我自然要给你打个更大的“优”字。

“三牛风波”中有一个突出和焦点的问题,就是始终连着一所著名大学——清华大学。因为三牛是清华大学毕业生,23岁的清华毕业生,仅有半年多的工作经验就升迁为“副县级”领导干部,于是有人曾不止一次在网络和平面媒体上评论说“为什么武威只给清华毕业生开‘绿灯’”?或者说甘肃与清华的战略合作是不是早已定下像三牛这样的大学生升迁的“线路图”?甚至有人说:为什么只给清华生“方便”而不给某某毕业生“阳关道”?

其实在我的调查和采访中发现了一个同样突出的问题和焦点是:在武威,目前像三牛这样的选调生也只有清华大学的7名毕业生,其中4位是在此次“公选”中脱颖而出的,另一名叫孙伟的已于2009年底先到了武威任职,他不在此次“公选”范围,孙伟原先在清华大学团委任专职副书记( 副处级 ),现在武威市古浪县当县长。孙伟和三牛等8名清华生形成的“武威清华生现象”已经引起了各方的特别关注,这既同此次热闹的“公选”有关,又形成了与此没有多少直接关联的另一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清华生西部工作现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