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农家书屋
完成物资配送
十一长假
欢乐镌刻美好记忆
逍遥御风台
珠宝鉴赏小常识
那片金黄的玉米地
不出门看演出
老人直呼“真过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逍遥御风台

靳 录

观 景感怀

知道吗?新郑有座列子御风台。宋代中书舍人刘攽有《咏列子》,诗云:

御寇卧郑都,子阳归之粟。

固辞得无受,妻子怨窘束。

君非自知我,人事故反复。

俛仰未及终,类傌首邦族。

始知至人心,避荣乃避辱。

如何当路子,扰扰事干禄。

从“御寇卧郑都”足见列子生活在郑都新郑。列子御风台在何处?在郑风苑中部。站在郑风苑的道路上,抬头仰望,只见高台有十余米高,台下水环路绕,怪石嶙峋,环境清幽;台上云缠雾绕,画阁半掩,宛若仙境。拾级而上,云雾之中不见数米开外的同伴,又如何能看到御风而行的冲虚道人?

在云蒸雾罩中,依稀看到一个农夫在田间劳作,他弓着腰,手拿着镰刀在慢慢收割……

他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农夫,他是农民哲学家列子吗?

列子不慕虚荣,不求闻达。他既没有像老子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也没有像墨子那样桃李满天下,而是隐居圃田四十年,和农夫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闭门悟道、修道,偶尔也授徒传道。古人云:“自古圣贤多贫贱。”列子主张“贵虚”,而种植却需要“贵实”,所以,列子的田里收获不丰,家里老是接济不住,导致全家人营养不良,面如菜色。有个客人见到列子后,就对郑国执政子阳说:“列御寇,是一位有道高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国家却是如此贫困,你恐怕不喜欢贤达的士人吧?”子阳听后,怕被列国笑话,就立即派官吏送给列子粟米。列子见到子阳的使者,再三辞谢,却不接受子阳赠给的粮食。送粮食的人走后,他的妻子伤心地对他说:“我听说有道高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够享尽逸乐;可是,如今我们却终日忍饥挨饿,面黄肌瘦。执政大人瞧得起先生,才会给我们送来食物,可是,先生却不接受,难道是命中注定要忍饥挨饿吗?”列子笑着对她说:“子阳并不是真心待我。他是听了别人的议论,不得已才派人赠与我粟米。我听说子阳是个无道的人,国君和百姓都反对他。如果接受了他的赠与,将来必定受到牵连。”不久,百姓果真发难而杀死了子阳,而列子却相安无事。

在云蒸雾罩中,仿佛看到一个体态轻盈的白衣人从天而降,像一个飞天使者,微风是他的动力,白云是他的翅膀,雨露是他的食粮……

他是一个灵巧的天使,他是御风而行的列子吗?

虽然列子食不果腹,但是他却非常主张“贵正”、“贵虚”。列子拜老商氏为师,又与伯高子为友,掌握了这两个高人之道后,就驾御风云而返。他对学生尹生说:“我七窍贯通,眼就像耳朵一样,耳朵的作用如同鼻子,鼻子作用又如同嘴巴一样,它们已经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了。于是,心意凝聚,形体消失,骨骼和肉体都仿佛与自然融在一起;感觉不到形体所倚靠的、脚下所踩踏的东西了,就像任风飘拂的枯叶、干壳一般。甚至不知道是风乘我呢,还是我乘风而行呢。”《庄子·逍遥游》也说:“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 ”

台上的云雾逐渐散去,我们也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走出,从历史的典籍中走出,在朗朗乾坤之下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列子。

列子虽然只留下八篇著作,但是,他思想敏锐,独具匠心,通过优美的文辞和精彩的故事去说明问题,讲明道理。在他的笔下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 “余音绕梁”、“夸父追日”、“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齐人攫金”等。特别是“愚公移山”,曾经五次被毛泽东引用,鼓励全国人民以愚公为榜样,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如今列子御风台上已经耸立起了一座高耸入云的郑风阁,和身边的古城、河流融为一体,成为一座开放式的公园。台上通往溱水河对岸有一条索道,坐上索道,两耳生风,在蓝天、白云、碧波和绿树之间风驰电掣,飞越而过,你就会过把瘾,体味一下列子御风的感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