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新郑聚焦 上一版3
算好“六本账” 建设新社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算好“六本账” 建设新社区
——新郑市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新社区里新生活
推进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让所有学龄青少年享受均等教育服务。
美丽的常刘中心社区。
郑州华南城项目共需土地指标10平方公里,新郑市通过统筹孟庄、龙湖、郭店三镇新型社区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使土地指标向宜居教育城倾斜,不仅可有效保障项目用地,还为把龙湖宜居教育城打造成“文化之城、宜居之城、产业之城、旅游之城”奠定了坚实基础。图为郑州华南城商贸物流项目鸟瞰图。
图为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工车间。该公司带动周边乡镇上万人就业。
高标准良田让农民“亩产过千斤、收入过千元”。

核心提示

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新郑市坚持“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原则,按照“坚持一个主体、维护三种权益”的要求,紧紧围绕“让群众搬得进、不欠账、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切实算好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就业岗位、粮食生态、社会保障“六本账”,全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呈现出“城乡统筹、产区互动、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三化协调”的良好局面。

发展是硬道理。目前河南省发展中一个时不我待的命题就是:如何走好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而新型社区的建设,作为新城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之一。如何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就地城镇化?新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巧妙地找到了“算字诀”。

算,即盘算,做到事前谋划,不做无用功,不干重复活儿;算,即计算,正确分析数据,做出最优决策;算,即划算,用做少的力作最大的事;算,是为了做到明细于心、事半功倍,算,是为了做到统筹协调、民生为先。

将一个个问题归类,一个个难题“量化”,新郑以“算”的精神和态度“娓娓道来”,最终形成了“六本账”:土地指标账、农民利益账、资金运作账、就业岗位账、粮食生态账、社会保障账。这些账想明白、“算”明白、说明白、做明白了,也就知道难点在哪儿、办法在哪儿,落脚何处、利益为谁了。

算好社会保障账

建设服务完善的新型社区

建设新型社区,不仅是让农民在身份形式上变成市民,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质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在生活标准和质量上成为市民。

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就业服务、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保障、服务组织建设“六个一体化”,通过算好社会保障账,新郑市为社区居民的民生问题“买了”保险。

在硬件上,每个社区做到“六通九有”:通公路、通自来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宽带、通天然气;有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有标准化卫生室、有连锁超市、有文化活动室、有科技文化中心、有小学和幼儿园、有养老院,有特色农民创业园、有污水处理厂,让农民“在社区消费、过城里人生活”。

在软件上,每个社区配备“六管员”和“六护员”,设立为民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养老保险、民事调解、民政救助、法律咨询等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算好土地指标账

建设城乡统筹的新型社区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或搬迁,一些地方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长半人深”的“空心村”现象,大量宅基地闲置。如何解决“空心村”土地问题?

——近三年来,新郑共新招项目228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6.1亿元,招商引资虽然硕果累累,项目落地却成问题,焦急的是投资者,尴尬的是地方政府。如何解决项目无处落地问题?

——2009~ 2020年,上级分配给新郑的22平方公里新增城镇工矿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目前仅剩12平方公里,未来十年土地指标缺口达20平方公里。如何解决土地瓶颈问题?

……

今年来,新郑市按照“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和“布局组团化、功能复合化、环境生态化、交通网络化、服务均等化、建设集约化”的原则,对全市所有行政村,分别按照组团周边8公里、新市镇5公里及新型社区3公里为半径进行有效整合,着力构筑“两城、两市镇、19个合村并城社区和33个新型农村社区”组成的现代城市与新型农村社区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体系。在新型社区建设中,新郑市提出要让群众“搬得进、不欠账、能就业、有保障”。

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土地瓶颈,实现多方受益:耕地面积不减少,可腾出5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空间,使新招项目得以顺利落地,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生活环境极大改善。

算好资金运作账

建设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

新型社区的建设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从哪里来?

靠群众筹措资金,不能解决实质问题;靠市乡两级财政,杯水车薪。如何解决新型社区建设所需要庞大资金缺口?算好“资金运作账”势在必行。

新郑市按照“政府主导拆迁安置、市场化运作建设”的模式,采取出台优惠政策、搭建融资平台、土地增减挂钩等多种方式,实现多方融资、滚动发展、有序推进。

出台政策,整合资金。出台新型社区建设财政奖补政策,对乡镇多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可由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收储;复垦后的原村庄集体建设用地,由市财政按照每亩5000元的标准予以奖补,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应缴基金实行减免。特别是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出台土地预约政策,加快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筹集社区启动资金。

搭建平台,实现融资。在市一级,先后成立兴农、广成、恒昌、政通等9家融资公司,实现投融资方式由“借钱、花钱”向“借钱、生钱、花钱”转变。同时,综合运用集中成片开发、BT、BOT等模式,吸引客商和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完善水、电、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在乡镇一级,成立融资公司,为乡镇新型社区建设筹集资金。

增减挂钩,换取资金。新郑市将通过建设新型社区和土地整理集约节约的土地指标,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满足了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又将产生的级差收益反哺社区建设。

算好就业岗位账

建设产区互动的新型社区

就业是民生之本,建设新型社区必须把农民就业想到前头、放在前面,算好就业岗位账,就是算清楚可以安排多少农民就业、怎么安排农民就业。

那么如何让农民“既不失地、还能就业”?新郑市提出了“社区靠着产业建,产业跟着社区走”的做法。

该市着力构筑“三区三园三基地+社区农民创业园”发展格局,全面实施“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发展模式。社区布局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为社区劳动力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社区劳动力由乡镇、街道、管委会牵头,以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基本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地转移、就近就业,拥有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通过“一社区一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新郑市可带动全市1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农民群众一年十一个月进城务工、购物、送孩子上学,一个月忙于农田管理;现在十一个月都在城镇生活、孩子在社区上学,一个月到田间进行机械化管理。

算好粮食生态账

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

“两不三新”的庄重承诺要求既要守好耕地红线,又要走绿色科学发展之路。粮食生态账怎么算?——新郑市坚持“钱袋子”和“面袋子”一起抓,“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

保耕地,合理布网。通过新型社区建设整理出来的土地,除了一部分用于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部分按照1︰1.05的比例进行复耕,保住耕地红线。同时,根据农业实际情况,将组团路网、市镇路网、新型社区路网和农业机耕道“四网合一”,强力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

保粮食,提升产量。按照“不低于土地出让净收益10%、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的原则,持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目前,已完成综合配套升级改造机井6100眼,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8.07万亩;积极打造高标准良田,今年将完成5万亩良田开发,建立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2个、千亩示范方5个、高产攻关试验田3个。

保生态,美化环境。“一路绿相随,四季皆有景”,驱车沿着郑新快速通道前行,但见行道树笔直挺拔、红花碧草鲜嫩,近观,高矮生姿、相映成趣;远望,层层叠叠、蔚为壮观。郁郁葱葱的生态廊道,加之10多万亩的红枣种植保护区、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湖林果业基地,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郑韩湿地绿色生态文化园,“城乡一体、绿量充足、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林业生态体系”也在助力新郑“人与自然和谐,山、水、田、林、城融为一体,立体交错、景观优美、绿量充足”的“生态崛起”之路。

算好农民利益账

建设群众拥护的

新型社区

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新型社区建设能否持续推进的关键。

新郑市之所以特别算好农民利益账,就是要把新型社区建在农民“心窝里、心坎上”,把群众利益放在新型社区建设的首位,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益。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主体、三个权益、四项收入、四种模式”。

确保“一个主体”。依靠群众建设新型社区,确保农民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主体,确保农民成为购房建房的主体。

保证“三个权益”。一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益,坚持“不以农民放弃土地”这个核心,在土地的承包权归群众所有的前提下,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可以尊重群众的意愿进行流转;二是农民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益,以村为单位,保持村民对村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所有权不变,通过招拍挂变为商业设施、商业用房、标准厂房、出租房等形式,把原来农民的“土地形态”变为“财产形态”;三是农民对新型社区房屋的选择及使用权益,无偿给入住新型社区的老百姓办理集体土地上的房产证,使群众房屋可以在社区内自由流转,社区居民可以利用房产证进行抵押贷款,享有永远可以继承的固定财产。

运用“四种模式”。新郑市结合实际,推行“住宅+出租房(群众每户享有一套住房和一套出租房),住宅+商铺(群众每户享受一套住房和一套商业用房),住宅+标准化厂房(群众每户享受一套住宅和部分标准化厂房权属),住宅+以土地或房产入股(新型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一部分转化为国有,一部分以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的形式发展产业)”四种模式,让农民群众拥有长期稳定收益。

通过以上各项举措,新郑新型社区的居民将拥有“四项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集体性收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这样一来,使得社区居民资产大增、收入更高、生活质量更好、社会保障面更宽,同时也壮大了集体经济、壮大了产业规模。

新郑市坚持“不在农民手中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结 语

城乡统筹的“六本账”,构建多方共赢的新格局;城乡一体的“六本账”,探索持续增收的新模式;集约节约的“六本账”,激发科学运作的新活力;产区互动的“六本账”,带来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坚守红线的“六本账”,促进高产高效的新农业;和谐发展的“六本账”,形成均等服务的新保障。

“六本账”,是新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它架起了通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桥梁,为着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社区化”的目标,助力新郑大步行走在“消除城乡分割、破解二元结构”的康庄大道上。

美丽可以憧憬,幸福近在眼前,如果要把入目的景象写成文字,那么未来新郑新型城镇化应该怎么形容、是个什么样子呢?——“有建筑的地方都是现代化的城镇和园区,没有建筑的地方是生态廊道、高标准农田和都市型农业生产区:一个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田园城市!”

本报记者

陈 扬 高 凯

刘栓阳 李伟彬 文/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