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宜用社保年限捆绑“异地高考”
公众为何要吃许鞍华的“醋”
献花
执法
有些养老院
何以成了“特权”机构
“模仿秀”讨薪
喜剧还是悲剧
“名楼假古董”申遗
是对历史的大不敬
官员冒领退休金
咋这么容易
严管驾照
才能从源头减少伤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名楼假古董”申遗
是对历史的大不敬

“名楼假古董”申遗

是对历史的大不敬

名楼打包申遗,这消息一经媒体报道,批评声居多。为什么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这样大好的事情,舆论反响这么糟糕?

因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跟涨价挂起钩来。一旦申遗成功,则涨价势所必然,仿佛免费或者低价让百姓享受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显得不够恭敬。

我们看看几个世遗景区的涨价史——张家界: 2005年158元涨至245元;九寨沟:2002年从108元涨至145元,2005年提高到220元;黄山:2005年80元钱涨到130元钱,2009年调整到230元;福建南靖土楼:2009年50元涨至100元。

十大名楼联合申遗,看起来是一次学术性的举动,但最终是由各景点所在地的市长们签署宣言,不难理解,申请书中的每个字眼也都蕴藏着地方的利益考量。所谓利益考量,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名楼借以提升名气,打的是门票涨价、推动旅游经济的牌;另一个藏在暗处:申遗成功,或可成为地方领导人的“申遗政绩”,唱的是官员沾光、民生买单的戏。

近几年来,申遗在中国成为各地热衷的工程,绝非偶然。

从世界遗产的定义来看,它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申遗,按照这个原则和定义,首先是保护与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里明确表示,世界遗产制度是“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建立的。

如果闻名遐迩的十大名楼通过申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文化传承,是功德无量的事,公众没有理由不喝彩。但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据现代快报记者的采访得知,十大名楼打包申遗,名和利是紧紧捆在一起的,因为其中有不少“名楼”属于近现代重建的假古董,更有甚者,南京阅江楼的年纪只有11岁。上幼稚园的水平,去争取“世界遗产”的名号,不说贻笑大方,起码也有些名实不符。何来保护和传承之义呢?

一个不太有名气的景点,一旦进入世遗行列,身价倍增。这样的诱惑,确实会令申遗的初衷世俗化、功利化。而我们要看到申遗的背后,是成本难以控制的弊端。从媒体公布的数据来看,各地申遗政府少则花费了数亿,多则十几亿。各地政府在申遗上的花费可谓不遗余力。天价申遗,最后要用民众的门票、纳税人的财富来买单。得失利弊,权衡尤难。

世遗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王凤武透露说,目前中国具有“申遗”意愿的项目多达200个,根据一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两个项目的新规定,中国完成所有项目的申报至少需要100年。

中国青年报一项社会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公众不赞成无节制的申遗,也不会冲着“世界遗产”的名头去旅行。但愿这些棒喝的声音,能够让沉浸在申遗冲动中的部门猛醒。 西 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