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西潮到东风》
北宋的三个“球迷”皇帝
构思巧妙话脸谱
诗意江南
一个孩子的战争
斗宴
说 静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构思巧妙话脸谱
连德林

京歌唱脸谱和川剧变脸术早已风靡舞台,画脸谱除专业演员演出前在后台专画之外,更多的则出现在庙会及游乐场所。它作为一项业余爱好,既可提高绘画水平,还可锻炼人的欣赏能力和动手技巧,此活动更适合少年儿童参与。

说到脸谱艺术和有关脸谱故事,它大都是戏曲艺人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而又得以广泛流传。据传:唐明皇不但自扮小丑粉墨登场演出,还下过一道圣旨,要三宫六院,各部大臣,都要上台演戏。三朝元老魏征也被逼上了舞台。这位治国大臣上了舞台,锣鼓一敲,竟然窘得脸色由白变红,由红变紫,浑身散了架,险些瘫在台上。明皇脑子一动,想了个法子,命宫里的画师比着魏征的脸型,做个假脸,涂上五颜六色挂在老臣的脸上。这个法子果真灵验,假脸遮住真脸,老臣胆大了,竟按要求演完了一场戏。从那以后,舞台上就有了戴假脸(也叫面具)的“加官戏”。加官戏是在戏班正式演出之前,先由一个戴面具的角色出场,他手拿一块可以变化的横布,一会儿亮出“天官赐福”,一会儿亮出“恭喜发财”字样。这种独角垫戏,民间叫“跳加官”。由于假脸面具不好表达面部表情,后来就变成用油彩涂在脸上,演变成了今天的戏曲脸谱。

初期的戏曲脸谱比较简单,主要涂抹白﹑黑﹑红三种接近人面部肤色的颜色,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紫﹑黄﹑蓝﹑金﹑银诸色。在长期的使用及衍变中,人们用诙谐幽黙、富于浪漫主义的图案美,把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集中展露在面相上。民间关于包公的脸谱在各剧种中有多个版本,如最常见的“阴阳脸”,即在额头上画一个太阴,太阳里边套个月牙,这表示包公做官公正,要日断阳,夜断阴。如姜维脑门上画个八卦图,象征他识天文地理。丑角鼻梁上的“豆腐块”,据传,是因武大郎站在豆腐架上看兄弟武松跨马游街,不慎摔在地上,一块豆腐正巧贴在他的鼻梁上。这虛构的情节,给角色平添了滑稽﹑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

脸谱艺术过去只在戏曲舞台和民间“社火”中出现,而今已被利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脸谱除高档次的艺术品邮票﹑火花﹑书签﹑扑克等印刷品外,还被广泛用在壁挂﹑团扇﹑风筝﹑背包﹑花伞﹑衣物等处。脸谱的造型及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如编织﹑刺绣﹑割绒﹑蜡染﹑布贴﹑纸贴﹑剪纸等。用来作观赏玩具脸谱的材料就更多了,如木头﹑石膏﹑砖瓦﹑葫芦﹑蛋壳﹑树皮﹑易拉罐等,又都是就地取材,简单易行的有效选择。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