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演绎钱学森
没有“塑造” 只能“还原”
广泛参与
乐在其中
听一场没有指挥的音乐会
清纯“乖乖女”
挑战“恶姐姐”
省“群星奖”决赛
邀您免费观看
“莫言热”能否
重启民众阅读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莫言热”能否
重启民众阅读热
国民“阅读危机”能否重拾好书

“莫言热”能否

重启民众阅读热

■新华社记者 王菲菲 刘怀丕

自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他的作品便广受热捧,无论实体书店还是网络电商均出现了一书难求的局面。然而,“莫言热”的背后却是国人仅为4.3本的年人均阅读量。

那么,“莫言热”仅是一时风潮还是改变的契机?其能否让人们在充斥着网络和电视的时代中重新找回灯下阅读的温暖?

莫言作品热卖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出,民众便将兴奋自豪之情迅速转化为购书热潮。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实体书店均一书难求,网络上也掀起了空前的“莫言热”。不少网站均推出了莫言专题,但大部分书都处于缺货状态。在当当网新书热卖榜上,莫言的新版《丰乳肥臀》位列第一。淘宝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1日晚8点到12日早8点,买家在12小时内疯狂下单2600多笔,长篇小说《蛙》《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分列前三位。很多作品被卖断,卖家纷纷打出预售的旗号。

国民“阅读危机”

然而,在莫言作品获热捧的背后,不可忽视的却是中国民众的“阅读危机”。

据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其中,50.7%的受访国民自认阅读量少,只有不到10%的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或比较多。

记者在山西省图书大厦随机采访了几个购书者。来自山西省贸易学校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以前从未听说过莫言,平时只看与自己学业有关的书,没有文学阅读的习惯。

今年23岁的小祁正在翻阅一本关于销售技巧的书。作为一名汽车销售人员,他说:“以前上学的时候也会看一些文学作品,现在工作了,反而不知道该看什么了,只能看一些对自己工作有帮助的书。”

“从传统上说,阅读一直停留在精英层面,没有形成全民阅读的传统。加之,信息接收方式的多元化,生活节奏变快、自主支配时间变少,人心浮躁等原因,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山西省社科院山西人文资源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马志超说。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国人的“阅读危机”还表现为阅读的功利化。他说:“升学和就业成了国民教育的主要追求,学生就形成‘有用的书就读,无用的书不读’的功利阅读观。这样把读书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不是对读书本身感兴趣。”

能否重拾好书

黄灯卷帘,时光深处,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在“阅读危机”时代,这样的温馨场景已不多见。那么,“莫言热”能带动国人重拾这份温馨吗?

“‘莫言热’可能影响一些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和评价。但是,是否由此推动中国人形成读书热不好说,我想会有用,然而也有限。”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说。

“中国当前处在社会转型阶段,‘忙’于各种事情而无暇阅读是一部分人阅读量少的原因。”程金城说。人生观念和生存方式等因素也会影响阅读量。有些人宁可“挤时间”打麻将、打牌“斗地主”却不去阅读,因为他们认为阅读不好玩,还比较费脑子,也没有什么现实效益。

“只有‘阅读’成为自觉需要和主动行为时,阅读量才能大,‘好读书’也才能成为社会风气和人的内在格调与品味。”程金城说。

莫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莫言热”估计一个月就过去了,甚至更短,之后回归正常。但他又说,现在娱乐和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挤压了文学阅读的时间。但相信大家玩了一圈回来,也许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读书带来的乐趣。 据新华社电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