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年底前制定收入
分配改革总方案
二维码一扫
圆明园“恢复” 原貌
在郑洛工业走廊上奋力崛起
袖珍鸡蛋
国考“苦差事”多热度不减
海军偕海监渔政船
今日东海维权演习
公益哥捐款超千万元
一家挤30平方米老房
国产无人驾驶车
明年上路试驾
湖南郴州出环保新规
一把手按车排量栽树
小鞋摊演绎大舞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郑洛工业走廊上奋力崛起

(上接第一版)这样的工业现状,要想延续当年的风光显然已不可能,要矗立起郑洛工业走廊产业支柱更无从谈起。周边都在发展,我们不进就退,慢进也退。怎么办?我们在全市开展了“解放思想找差距、务实奋进铸辉煌”大讨论,我们反复自问:如何破解难题,让偃师产业长成参天大树?怎样延续昔日荣光,实现偃师产业的复兴和崛起?

散、短、旧、低的状况如果不改变,夹在郑洛产业走廊中的偃师,只能成为高山中的谷底。

隆起来还是洼下去?思路决定出路。

反反复复讨论中,我们拥有这样的认知:

偃师的出路在工业,差距也在工业。在中原经济区、洛阳中心城区发展布局中,偃师必须融入发展,积极作为,借势奋起;

反反复复讨论中,我们坚定这样的信念:

偃师的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错位即是特色,特色就有生命力,在郑洛工业走廊上,偃师要错位发展,把特色产业打造成标杆产业;

反反复复讨论中,我们梳理出这样的思路:

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着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加速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撑起产业板块,避免经济凹陷。

要发展必须有选择。路子选对了,才能更好发展。

我们的选择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用新型工业化理念锻造新型产业,抓集聚,结链条,重创新,促提升,打造郑洛走廊产业高地。

沿着这样的路数,我们开始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集约集聚是根本。针对产业散,我们攥起拳头建基地,以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依托产业集聚区一区三园,加快产业转型,突出打造三轮摩托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超百亿产业,产生了集聚效应。

三轮摩托车产业集聚区,聚出了快捷高效的10分钟经济圈:一辆整车生产,调集所有零部件只需要10分钟。不足3平方公里的地盘内,布局了整车及零配件企业160多家,国内知名三轮摩托车品牌慕名而来,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偃师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基地。

做大做强是目标。针对产业短,我们拉长链条壮产业,把一个个产品联结成一个个产业。随着全国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多晶硅生产线的建成,偃师硅光伏产业拉出了一条长链,逐渐形成衔接6类产品的完整链条,逐步实现万吨多晶硅就地消化,让我们的产业不再“短腿”。

正是得益于产业的全链条布局,在整个硅光伏产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偃师的上海超日公司逆势上扬,公司订单不断,满负荷生产。随着投资66亿元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开工建设,偃师光伏产业正在迈开晶体硅、非晶硅“两条腿”走路。创新创造是动力。针对产业旧,我们紧盯高位抓创新,瞄准世界高新科技抢发展先机。以分子筛吸附材料、金属复合材料、超薄玻璃、铝精深加工为主导的偃师新材料产业,以创新成为产业领跑者。如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在偃师已是“满天繁星”。

仅我们的一个建龙公司,就组建了由数名工程院士主导的科研团队,成为世界分子筛行业的前三、国家行业标准的制订者,研发了全国80%的行业新技术。刚刚开工建设的吸附材料产业园,将成为行业先导园区。

转型转变是方向。 针对产业低,我们横下心来促升级。以规模壮大、行业规范、集约节约、上市发展为引导,加速制鞋、针织、电线电缆等产业升级换代,使传统产业成为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充分就业的新型经济体。

制鞋业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当年处于顶峰期的制鞋业陷入恶性竞争,使“星期鞋”成为偃师鞋的另一个名称。痛定思痛,我们加快提升步伐,引进最新技术、制定产业规划、组建行业协会、打击假冒伪劣、打造品牌。如今,跌倒了再爬起的偃师鞋业初步显现“中国布鞋之都”的轮廓。

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契机,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换代,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生根开花,成了偃师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产业布局,我们高标准规划建设30个新型农村社区。一题两解,满足了产业工人生活所需,破解了产业发展土地紧缺矛盾,让产业发展伸开了手脚。

产业高地隆起,也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走进工厂,加快了土地向种粮大户流转。我们自主研发的小麦品种豫麦18、偃展4110,通过连片规模的良种繁育、良种种植,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

一个用新型工业化托起的偃师,正在郑洛工业走廊上奋力崛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步伐,将更加铿锵有力。

(作者系中共偃师市委书记 编辑 刘玉梅 胡心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