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精细管理促提升
八旬老人的社区情
27年的执着追求
专家进社区
义诊送健康
红色“聊天角”
天亮了 路宽了
“老桑说事”
说出邻里和谐
B超诊断仪送给基层
多举措推进非公党建
志愿服务巡逻保平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27年的执着追求
——记上街区峡窝镇营坡顶村党支部书记许定玺

本报记者 朱 华 通讯员 克东海

老许是上街区峡窝镇营坡顶村党支部书记许定玺,今年52岁,但却在这个岗位已经27年了。从刚开始的“办公在家、开会树下”到如今,老许见证了这个省级贫困村的巨大变化。特别是这五年,村子从山沟沟搬到了城区附近,世世代代的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

营坡顶村位于上街区五云山北麓,467口人,多年来群众生活面临“吃水、出行、上学、就医”等老大难问题。老许回忆起村子以前的情况直摇头。他说当时最怕汛期到来,因为许多村民居住在窑洞,一遇到连阴雨自己心里就发毛,每次都得及时把一些村民转移到村委居住。

2006年初,正当老许为全村打出了第一口深水井而兴奋的时候,又传来了一个令人更加振奋的消息:区委、区政府决定对南部山区5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实施整体搬迁扶贫开发!

“听说村子要整体搬迁出去,大家都很兴奋,可没多久不少群众又犹豫了。”老许说,当时有些群众是“故土难离”,有“后顾之忧”。

老许有些着急了,扶贫搬迁是件好事,好事要办好就要先得到大伙儿的理解支持。他及时组织召开全村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统一思想,分头做工作。同时,为了让群众在扶贫搬迁中能当个“明白人”、搬下去之后做个“创业人”,新到该村的大学生村干部也充分发挥优势多方联系,在区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营坡顶村和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签订了共建协议,农大法律援助站和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正式成立,彩虹劳务服务公司也积极对外劳务输出,该村“一站一校一公司”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

2008年,营坡顶村扶贫搬迁工作正式开始。没多久,全区开展了以领导干部、区直部门、规模企业、公共单位、后备干部联村,共创和谐村、富裕村、“五好”村级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三创”活动。老许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联建党支部、党员的优势,给村民吃下“定心丸”。

81岁老汉马黑有刚开始一提起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他就一百个舍不得。区农开办党员带着老汉到新建的安置小区参观,反复介绍搬迁出来的好处。来到紧邻城区、功能齐全的新居,看到出门就有公交站台,200米到达镇卫生院,300米就有区寄宿制小学,400米就有高规格的区敬老院活动场地,老汉的心动了。最后,老汉不仅自己率先搬迁,还成了搬迁工作的“义务宣传员”。

2010年6月,村民全部乔迁新居。老许还赋诗一首:“远古祖先洪洞迁,世代农垦五云山;今朝子孙何处去,成果共享泉河边。”

生活条件改善了,老许又在琢磨如何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了。他和村组干部挨家挨户,整理出了全村剩余劳动力档案,组织村民多次参加全区劳动技能培训班,并和紧邻的区工业集聚区对接,输送经过培训的村民到企业就业;同时积极组织村民参与五云山开发。如今,仅村里的劳务服务公司就输出劳务近300人次,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5年前翻了一番。

能在一个岗位一干27年,老许说靠的是自己对村子和村民们的感情。看到一些搭档独自创业去了,并且发了财,老许很淡定。十几年前,老许也曾买货车跑运输,但没多久他就放弃了。他说,心无二用,看到村民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就高兴。

党员风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