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电业局积极备战迎冬峰
“土记者”十年新闻路
全市三秋生产农机安全“零事故”
荥阳柿子喜获丰收
新郑今冬征兵工作全面展开
农民老常的“慢生活”
中牟杨桥灌区迎来
罗马尼亚观摩团
职工自捐“爱心基金”
四年汇成“慈善暖流”
巩义实现保险业
税收大幅度增长
环保部督查新密造纸企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农民老常的“慢生活”

本报记者 高 凯 通讯员 刘 冬

农民为庄稼奔忙是众所周知的事,但近日记者听闻有农民在新郑过上了“慢生活”,便带着好奇前往一探究竟。

正享受“慢生活”的人叫常书松,家住新郑市薛店镇常刘中心社区,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去往常书松家的路上,记者越发奇怪,本是播种时节,沿途耕地里却少见劳作的农民。记者在常刘中心社区找到了常书松。本打算开门见山问老常的生活“慢”在哪里?但老常背后漂亮的常刘中心社区亮了人的眼睛,偌大的社区里芳草如茵、绿树成行,设计新颖的联排楼房更让人联想起城市里的高档社区。

“你不用发问,我知道你想问什么。”望着记者惊奇的表情,老常先开口了,他说,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农民会有这么好的社区和房子?”答案是新型社区建设给的。同时,这也是“慢生活”的根。

见老常如此没有印象中农民的羞涩,记者洗耳恭听他的“慢生活”。

老常今年53岁,家里7口人,现有两套住房。2010年搬进新社区之前,家中有10多亩地,是个种地的大忙人。每到收种时节,带着一家老小全员上阵,辛苦忙碌十天半月后,有累病的、有累瘦的,但只要能丰收,老常还是非常卖力地和家人一起为粮食奔忙。

另外,种了30多年庄稼的老常还专门对传统农忙进行了总结:六月夏收小麦,耍的是镰刀,练的是耐性,火辣辣的日头,汗淋淋的脊背,一把一把地割,一袋一袋地扎;十月秋收玉米,暑气未退尽,蒸笼般的玉米地里,玉米棒子一个一个地掰,玉米秆一棵一棵地砍……祖祖辈辈忙得够呛。

不过,忙碌的日子终于在搬进新社区后结束,因为“慢生活”立竿见影,老常说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不是让你忧三忧四地住上楼,而是把农民担心的种地、就业、小孩儿上学……都给安排舒服了,不想“慢”都不行。

“慢”之一:老常的地少了,但挣钱却多了。入住新社区后,老常手中的地被流转出去一部分,每亩地每年有1000多元的租金。

“慢”之二:还种地,但不下力了。流转土地后,老常留了一些耕地种粮,但大型收割机、秸秆粉碎机、播种机……三下五除二搞定,老常有力使不上。

“慢”之三:农业家庭实现向工薪家庭过渡。老常的儿子、儿媳们不再愿意跟着他下地,而是走进社区附近的工厂、企业挣“高薪”。

“慢下来好。慢下来发现生活真美、发现农村真美、发现了党和政府的成人之美。”老常讲完“慢生活”后,脸上堆满舒心的笑容。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