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化未遂
“元芳体”意在追问事实真相
反对异地高考是保利益而非争权益
不要失掉改革调整的
灵敏度
教育基金遭遇“零捐助”
让谁尴尬
《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的
人本价值
接送孩子上下学
是种民生尴尬
“干部辛苦”
如何化为“人民幸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元芳体”意在追问事实真相

有了微博,一切网络体传播得特别快。继“杜甫很忙”、“包青天很黑”之后,“元芳,你怎么看?”这部陈年旧剧《神探狄仁杰》的一句台词在网络上大火。一天之内被网友问到250万次,可谓比“杜甫”还忙。(10月20日人民网)

作为一句电视剧台词,“元芳,你怎么看?”无论从语汇,还是从语式看,都稀松平常。它的走红,所借助的是一些挂到网络上的事件。“元芳,你怎么看?”在剧中,遇到事,狄仁杰常这样问他的卫队长李元芳。标准回答是:“大人,此事必有蹊跷。”“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而网友在评论、追问那些蹊跷的新闻事件时,其潜台词亦如这般意味深长。

“元芳,你怎么看?”本身就是看法,它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进而“元芳体”也被网友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其意义层面远远地超出了这句话本身。有一层含义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公众在对某件事情没有知情权、话语权的情况下,并不表明他们一并失去了表达意见的意愿。“元芳,你怎么看?”所反映的是公众的焦急情绪,在万般无奈中,他们只有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用稍许隐晦的语言去追踪、挖掘事件的真相。

网络流行语流行一年又一年,出了一批又一批,始终有一种围观的效应贯穿其中。从传播心理学角度说,关注就是力量,围观就是压力。或许,一句话说一遍是随意,重复三遍就显得有趣,而更多的人在不同场合都说就变得很有意味了,这也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在网友看来,一句“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了”,反映了“老男孩”们对烟火人间和汤水生活的依恋;一句“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直逼痴男怨女们对前尘往事的辛酸追忆。而对“元芳,你怎么看?”也可以有直面事实真相的解读。你怎么看?多数追问的潜台词应是:尽管事件本身云遮雾罩,但实际上我已窥破它部分秘密。

元芳在《神探狄仁杰》里,官职正三品上,且武艺高强,打败了虎敬晖、闪灵等一流高手,但对网友来说,他只是个虚拟的对象,不停地使用“元芳,你怎么看?”表明的是我怎么看。作为被问的元芳怎么看不重要,作为在现实中主体的我怎么看才最关紧,才能直指问题的要害。在语气表达上,这句话似乎是轻松的,甚至是调侃的,但积聚起的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在网络这一广阔的平台上,自有其山呼海啸般的力量。它是公众的集体期待,它等待着公权力对那些蹊跷事件作出真实有力的而不是敷衍塞责式的回应。

伊 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