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化未遂
“元芳体”意在追问事实真相
反对异地高考是保利益而非争权益
不要失掉改革调整的
灵敏度
教育基金遭遇“零捐助”
让谁尴尬
《新闻联播》播寻人启事的
人本价值
接送孩子上下学
是种民生尴尬
“干部辛苦”
如何化为“人民幸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不要失掉改革调整的
灵敏度

不要失掉改革调整的

灵敏度

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参与分配改革方案讨论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预计,方案12月底就能出来。

收入分配改革等了8年,目前终于要有眉目了。

当然,广义上的分配改革并非毫无进展。工资条例、税制改革等等,都可视为分配改革的前奏,只是,这些对经济体制并无较深的触及,以体制改革而言,不能等量齐观。完整意义上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了这么久,研究了这么多年,原因自然在于改革是个繁杂、系统的工程,问题多,阻力大,不能不谨慎。但是,梳理分配改革的新闻和议题,又很难说这8年等得值得。

分配改革,就是要重新调整目前不甚合理、且日渐固化了的利益分配格局。如果说忌惮“利益集团阻挠”,那么分配改革将不存在任何改革时机,因为既有的特殊利益格局只会继续固化。坐等改革时机,就是让既得利益做大、做强,然后改革空间将被迫一点点流逝。

我们常说试错改革、渐进改革,其前提是,改革至少要跬步积累,循序推进,在试错中丰富经验,在纠错中完善改革举措,谋求渐进的成果,进而累积成果,而非累积问题。改革纲领、目标要强硬,但具体实践离不开柔性与灵活。这就是说,再好的方案,也要通过试错来完善其自身,而不是坐等问题积累,并在不断累积的问题上进行更“深刻”的研究。无论方案多么系统、完整,它都应留下一个反馈—吸收—解决问题的开放机制,如其不然,就会因新增的问题而束手不前,甚至可能全盘推倒重来。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宜早不宜迟,越是延缓,试错机会越少,问题的累积将越难以被消化,甚至将积重难返。

改革的力量也是会累积的,不在体制的框架下累积,就会在体制框架之外累积。改革与变革,只是量化累积的差异,其次则体现为谁来主导改革或倒逼变革的问题。我们不能总是等待改革力量的蓄积,以至于改革就意味着震荡治疗,以为一说到改革就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仿佛改革从没有具体而微的切入口。从认识改革紧迫性的角度而言,问题不止体现于分配改革,还有其他。

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时代,需要改革的问题多,改革议程应有相对稳固的呈现,几年解决一个小问题,多少年解决一个大问题,这要有一定的频率。在试错、纠错中推动具有一定灵敏度的改革,这应当成为常态。改革或者推不动,或者劲攒得越久越足社会震荡越大,或者错了而纠不回来,这是利益、思维和体制僵化的表现,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教训。

以8年等待一个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这个时间确实长了点。 肖 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