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个孩子的战争
断想集
悠悠读报情
斗宴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中原收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个孩子的战争

儿子的“工作室随记”写到6月7日停笔了。在此摘录最后一段:

这是极少人能体验到的一段生活,它使我又多了一份与众不同。这种日子以后不会再有了,以后回想,定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现在毕业,我觉得我已经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了。我就要脱离这苦海,回到我本该在的世界中去了。外面的世界灯红酒绿,但我不能只生活在浮华之上,我要找到一份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快乐(我注:我视这段话为一个16岁孩子的格言)。

工作室生活,历时106天,这是我16年来最困苦的一段时光。在这之中,我感悟了许多,成熟了许多,这我自己清楚就够了……不论别人怎么看,我为拥有这样一段经历无比高兴。 就此搁笔 2007.6.8

在106天里,儿子的思考达到了他这个年龄所能思考的极限,用97篇日记和6万字随记记录了一个16岁孩子于“黑暗”之中每日每时的蜕变,提前完成了他的成年礼,给自己,给父母,也给予自己同龄的孩子们奉献了一部弥足珍贵的心灵史。

我和23个孩子有个约定

6月8日,我到宜昌接儿子。一天里,晏紫不断电话催我9日就把儿子带回,我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要带儿子去我的故地。我怎能不带儿子去37年前我插队落户的故地!

下午到训练基地后,我很快见到了儿子。儿子站到我面前时,脸色是浅浅的红褐色,胸是挺直的,表情是兴奋的,气质是青春的,眉眼五官全都冒着遏制不住的喜悦。这些都不让我吃惊,意外的一个细节却打动了我——儿子两手攥着一溜捋得整整齐齐的小纸条。我问他这是什么,他说是家人发给我的所有的留言,我一天也没弄丢。

随后,我对陈锋提出要求采访受训的孩子,他说你随意挑选。我要求以集团采访的方式,陈锋随即作了安排。

我先站在家长的立场,后换位从孩子的角度和他们说掏心话,说反思说看法。他们看上去好像都基本接受并理解了,只有一个孩子委婉却不无调侃地说,你说的这些,也许等到我50岁60岁就明白了。

23个孩子中,除个别女生,都挨过戒尺。我让第一批9个男生给这所学校打分,他们都不打。我说那就说感觉吧,于是5个说“一般”,2个说“还好”,1个说“好”,1个说“失去的和得到的相等”,我笑道:“这不扯平了,可来可不来么。”

有个孩子这时“别有用心”地告诉我,听说此前有两个男生送来后跳楼,还有个女生喝洗衣粉自杀。我听了表面平淡,内里心澜暗涌。

我又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声“救救孩子”。可是,怎么救啊?

访谈毕,我最后让23个孩子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他们的家庭地址和父母的工作单位以及他们的联系电话。我还附带了一个要求:每人写一个自己的近期或远期目标。

我给每个孩子留了一张我的名片,我说,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怀恨还是感恩,不管说好还是说坏,不管将来生活得好与不好,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给我写一封信,信中一定要写心里最真的话,如果有一点假,这信不如不写。我的承诺是,只要收到信,我将立刻回赠一本我写的书。23个孩子全都爽快地答应了。

我想,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了。

我和三批孩子照了合影照,保存至今,倍觉珍贵。

6月8日下午的第一批访谈进行到6点时,儿子突然给我端进一盆饭来,饭菜堆冒了尖。我说还没谈完呢,完了我和大家一起吃食堂。

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食堂已经入夜,见儿子仍然手捧饭菜守候在食堂门口。他面带微笑,眼神纯净纯真,血缘之爱,父子之情,全在这双眼睛里。这是儿子第一次给父亲捧送饭菜,那情景美若童话。

饭菜已经凉了,孩子们坚决不让我吃,纷纷争着给我拿碗递筷,重新盛热饭热菜。菜是黄瓜和包菜。好大一个不锈钢碗啊,这哪是碗啊,明明是盆啊。这可是我一天的饭量啊!最后几口撑得我实在吃不下了,旁边一个男孩连忙说,叔叔,给我吃吧,说着要夺碗过去,我忙阻止。我知道,在这里饭菜是不允许浪费的。再看他的碗,只剩一层汤水几颗米粒。他不是没吃饱,饭菜是可以自由添盛的,可他竟然愿意吃我吃剩的最后几口饭菜!谁知道这一刻我心里多感动有多感慨?当时就喉头发硬饭菜难以下咽。男孩的爸爸妈妈,你们可知道你们的儿子?真想拜托家长们问问自己的孩子,问问他是否就是那个愿意吃我剩饭的孩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