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个孩子的战争
断想集
悠悠读报情
斗宴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中原收藏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玉米糁

李绍光

“又是玉米糁、不喝。”刚进厨房,儿子就嘟囔起来,我顿时心里叭凉、叭凉!

秋风送爽,满山飘香,高粱乐红了笑脸,玉米露出了金芽,大人砍秆忙,孩儿掰穗狂。啊,好一片丰收的田园风光!睡梦中,我经常回到儿时这欢快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许多山区农村仍然比较贫困,残破的墙,低矮的房,零乱的院,是我记忆中的家乡。那一簇簇盘旋的玉米串串,热腾腾的新米糁,更是深深地烙印脑海。

黄色的玉米糁啊,那是山里人的保命粮!那时,各种粮食一年到头刚刚接济,一家人惜玉米如金。农活忙,做一次饭有时吃一天,也难免剩下。妈妈十分节俭,剩饭有时变了味,也不舍得倒掉,长时间以来,她的肠胃出了毛病。一次,她刚吃完剩饭不一会儿,肚子就鼓了起来,又高又硬,她疼得在床上来回翻滚,奶奶赶忙熬山楂汤,如鼓的肚,汤咋咽下?妈妈强忍着一口一口地喝,泪水与药水一齐从嘴角流下,湿透了破旧的衣衫,湿透了家人的心,浸湿了我的大脑。三十年过去了,这事仿佛就在昨天!

玉米糁、玉米馍、玉米面条改生活。儿时,我和玉米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故事一个个。我家儿女多,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家庭收入低,没钱买菜。我经常盛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糁,捏一点点盐放在里边,用筷子搅几下,然后蹲在墙角大口大口吃起来,新玉米糁真好吃啊!上初中后,我去了十里外的重点学校上学,一天早晚两顿饭喝玉米糁、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玉米馍。有馍长了毛毛,擦一擦继续吃。学校大锅饭,玉米糁锅底又厚又焦,能赶上吃半碗,真是美餐啊!

一次作文课,老师让朗诵自己的作文《理想》。穿蓝布衫的小闯第一个站起来,他手捧厚厚的作文本,紧皱眉头,慢慢读起来:“我从山沟走来,如果不好好学习,我对不起那碗玉米糁!”顿时,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唯有两鬓斑白的老师默默不语,好久、好久,他伸出手,示意小闯坐下。忽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玉米穗,高声说道:“同学们,记住它,也许将来玉米糁不再是你们生活的必需,但这恰恰是我们追求的理想!”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今天,我们国家富裕了,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玉米糁早已不再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呈现在我们餐桌上的是海鲜、大米和水果,还有西式的咖啡与沙拉。我周围的小孩子天天喝奶茶,吃面包,长得胖胖的。玉米糁成了生活调节品,还有许多孩子不喝玉米糁,嫌它营养少,口感差。我不想说、也不想评价这些孩子们对玉米糁的看法,但是我想说,你们的祖辈、父辈喝玉米糁长大,并不希望你们的生活像他们一样,饮食应该丰富多彩!

玉米糁成为以前几代人和我们这代人的刻骨记忆,突然在当今孩子们身上终结了,是遗憾,更是惊喜!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