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迢迢援疆路 殷殷豫哈情
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迢迢援疆路 殷殷豫哈情
哈密胡杨林
在巴里坤三中支教的郑州一中教师段海波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备课。
采访慰问团和支教老师亲切交谈。
101中学的金毅老师走进哈密市高级中学送课。
二七区建新街小学校长冯华(右)为支教老师送去了最新的校本课程。
在哈密八中,支教老师用班班通给孩子们上课。

我是一粒渴望生长的种子

飘过高山 越过戈壁

穿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轻轻飘落在

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新疆

这是在哈密十中支教的河南援疆干部郭雅自创的一首诗。而来自郑州的近百名援疆教师也和他一样,来到了美丽的边疆城市哈密等地区,开始自己的支教生涯。将近两年过去了,在千里之外的郑州援疆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一直被郑州市教育局党委所牵挂。

自2010年8月河南省召开专题会议,对新疆哈密地区对口援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以来,郑州市教育局对中小学教师援疆培训高度重视,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援疆支教,安排一流的学校接收新疆教师来豫研修,援疆培训项目工作受到了省教育厅的肯定和哈密地区教育局、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教育局的欢迎和赞誉。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杰介绍,在援疆教育项目上,市教育局两年来已专门划拨535万余元专项经费,为每位赴疆支教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投影仪、拉杆箱等教学和生活用品,同时也为接收新疆教师项目学校进行宿舍改造、装修和添置相关设施。毛杰表示,援疆教育是市教育局义不容辞的责任,将一如既往地对哈密地区进行物力、财力及智力支持。

10月14日至21日,带着对援疆教师的深切关怀,郑州采访团在市教育局副局长曾昭传的带领下,驱车千里,先后走访哈密、巴里坤、伊吾、吐哈油田等我市援疆支教老师工作的每一所学校,看望慰问了所有在疆支教的老师。送去了来自中原的温暖和问候,也收获了他们在边疆支教背后的感人故事。

从郑州到哈密:

教育的“丝绸之路”

从2010年底至今,我市已经先后有90名支教教师前往哈密进行支教,接收231名哈密教师来郑研修。到目前为止,我市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中小学教师援疆培训项目圆满结束,共为新疆哈密地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培训186名来豫研修教师,派出的68名援疆支教教师也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第四批援疆教育培训工作正在进行中。

虽然每批援疆老师只有短短五个月的支教时间,但是郑州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对孩子们的爱,则通过援疆这条新的“丝绸之路”传到了哈密。

郑师附小的刘素萍是第一批到哈密支教的,虽然离开哈密九中已经有三个学期了,但是,她所带来的新型写作方式“活页作文”仍然在这里使用着,哈密九中的程新枝老师说,这给他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比起之前的作文本,这种活页作文更方便老师收集、批阅,同时也给每位同学建立了自己的作品库。”除此之外,刘素萍把国学经典编成顺口溜,这样让古诗词背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能一口气背诵二十多首诗。闲余时孩子们便聚在一起进行古诗接龙,看谁接上的古诗词最多。

除了刘素萍老师,支教的郑州老师都给学校带来了变化,哈密九中校长白燕说,在援疆教师的带领下,学校也开展了类似郑州市二七区的“多彩教育”、道德课堂,学校根据孩子们的特长开展了太极、抖空竹等特长活动,并把这些动作编入学校课间操,还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舞动青春”,深受孩子们欢迎。“郑州援疆教师将先进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毫无保留地传递过来。”白燕说。

作为此次郑州采访团采访慰问的一部分,10月15日,郑州101中学的语文老师金毅和外国语中学的英语老师杨云霞也带着自己的精品课程走进了哈密市中学的课堂。

在哈密市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课上,和想象中传统的教课方式不同,结合教室里“班班通”播放的图文并茂的课件,犹如讲述一个故事,金毅老师娓娓道来。短短的40分钟,讲述、启发、现场练习,金毅老师没有半点拖沓,讲到动情之处,金老师和同学们都眼含热泪。在接下来的三分钟练习里,出乎台下老师们的预料,不少学生当场写出了自己创作的精彩诗句。

“上了金老师的课,最大的收获便是感动!”哈密市高级中学高二二班语文老师何金红说。虽然只有40分钟,金毅老师的课程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学习课堂诗歌之后当场创作出诗句,这是在之前自己的课堂上从来没有过的。“现在的学校就需要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老师。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学习郑州名师的课程!”

爱洒天山

情满戈壁

说到援疆教师,就不得不提一下援疆教师们无人不晓的“幸福哥”。“幸福哥”名叫王幸福,是郑州市九中副校长,现在担任哈密市高级中学教学副校长。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郑州市教育援疆前方管理办公室负责人。

在“幸福哥”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从哈密驱车前往巴里坤和伊吾,虽然这两个县城距离哈密市区不到200公里,但是因为要翻越天山,又没有高速,去这两个地方都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幸福哥说,这次他沾了我们采访团的光,有专车可以坐,也能趁机去看看在那里支教的老师,平时他都得自己搭长途车过来。哈密至伊吾路途遥远,车辆稀少,他每次搭长途车都要想尽办法。平时如果看到哪里张贴有长途车广告,他便仔细把电话记下来,以便出行的时候联系车辆。到伊吾看完老师后,通常要打数十个电话才能联系到返回哈密的车。

王幸福说,自己在援疆支教的前方,担心支教老师孤独,每一位老师他都要轮流看望几次。平日里,郑州的援疆教师们也会在幸福哥的召唤下,来到哈密聚会。因为,从事援疆工作已经近两年的王幸福明白,在安静的深夜里,那种对家人的思念是如何噬骨。就像来自郑州十一中、在巴里坤三中支教教师来刚所说,每当夜幕降临,学校师生都回家时,偌大的校园就只剩下保安和支教的老师。学校上不了网,晚饭后没事做就只能仰望天空看星星,每当这时候,就会倍加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思乡之余,来刚却惊喜地发现边疆的星空是如此美丽:“天空蓝得让人心醉,尤其是北斗七星看起来离我们是那么近,这在郑州是看不到的。”来刚有些骄傲地说。

采访一路,幸福哥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支教老师。来哈密支教的90名老师,都是由他从郑州接过来的。看着大家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幸福哥的心中也是各种滋味:“每一次接他们过来,我都心怀忐忑,送他们走的时候又是满心的不舍,恨不得和他们一起回郑州。每次接完、送完,把老师们撒开来之后,都只剩下我自己,那种滋味,难以言表。”说到动情之处,这个身高1.82米的汉子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但随即又转为自己标志性的笑脸:“在安邦定国和安身立命同时摆在眼前时,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援疆是种福分,边疆是心灵的牧场,有着别样的风景。来到这里,身心都可以像脱缰的小马一样,尽情撒欢。”

教育资源

豫哈两地一“线”牵

除了派出支教老师前往哈密之外,我市还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给予哈密大力的支持,先进的班班通系统走进了哈密的课堂,使豫哈两地的老师通过网络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哈密四中初二1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课堂黑板上悬挂着和郑州课堂一样的电子白板,吕萍老师正通过电子白板,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历史图片,给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五四运动”。

据了解,以电子白板为代表的班班通系统是郑州市援疆项目之一,因为数量有限,在援疆前期,哈密的学校只能一所安装一套,哈密四中的这套班班通系统就装在了初二1班,这套系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吕萍老师说,对于老师来讲,这样的讲课方式使自己的担子减轻了很多,电子白板把照片、图画和课本知识结合,课堂形式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之前上课要一直站在讲台上,不断提醒孩子们注意力要集中,现在就算我从讲台走到后面,学生们的注意力也都会集中在黑板上。”

而电子白板的运用,最大受益者还是学生。学生于天明说,他们对外界了解很少,老师利用电子白板教学,通过网络和外界建立联系,图文并茂的讲课方式使他们学到了很多课本里学不到的东西:“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能看得更远了。”

班班通系统不仅有直观便捷的上课系统,还有包含海量资源的备课系统,哈密的老师通过网络就可以共享郑州教师的资源,足不出户就能浏览郑州名师的教案和课堂设计。哈密市高级中学副校长韩学文介绍,在哈密有班班通的学校,都可以通过系统借鉴郑州老师的备课模板和课件,甚至可以远程直播郑州名师的课堂。“我们的学生远在2000多公里外就可以享受郑州市的优质课堂,这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前进了一大步,同学们都希望能到援疆教师的班上、到有班班通的教室里上课。”

据介绍,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哈密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使豫哈两地的学生和老师能通过网络进一步的加强沟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为祖国需要最幸福

我市的援疆老师目前分散在哈密地区的哈密市、巴里坤县、伊吾县各个项目学校,生活上的不便、精神上的孤独都没有让他们退缩,这些困难反而化作了浓浓的爱撒在了这片土地上。

巴里坤背靠天山,与蒙古接壤,是一个边陲小城,郑州一中的段海波老师和郑州十一中的来刚老师支教的巴里坤三中就在天山脚下。虽然学校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条件,但是与市区优越的工作环境相比,这里的生活依然异常艰苦。

在两位老师的宿舍里,都有一套冲锋衣,段海波说,冲锋衣是免洗衣服,脏了用抹布擦一下就行,因为这里实在是太缺水了,他每天都要跑二百多米去提水。除了缺水,另外一个需要克服的就是上厕所。宿舍里没有卫生间,他们只能到外面的“厕所”去方便。而所谓的“厕所”就是距离宿舍一二百米远的旱厕。虽然还没有入冬,但是巴里坤的夜晚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七八度。用段老师的话说,半夜起来跑一二百米上厕所着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更别说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了。所以,他们到了晚上就尽量不喝水。

伊吾县城是个只有两千多人口的小城。在伊吾县高级中学,学校仅有的一个物理老师由于身体不适无法继续上课。来自郑州外国语中学的郝晨老师得知情况后,就和未婚妻商量,把原定于10月14日的婚期延期为明年的1月27日。“如果我回郑州结婚,孩子们就会有几天无法上物理课。婚期可以推迟,但是孩子们的课一刻都不能耽误。”郝晨说,援疆支教也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这段经历也将成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来自郑州市十二中、现在在哈密市高级中学支教的马春堂是支教时间最长,也是故事最多的老师。马春堂已经在哈密默默地工作了将近两年。由于所带班级学生英语底子太差,马老师便从最基本的音标、语法讲起,逐渐补充学生们的缺漏,唤起大家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个学年下来,他所教的两个班的英语成绩平均分要比一开始高出了三十多分。

但是天不遂人愿,去年年底,马老师得知在郑州上学的儿子在学校突然晕倒了,送到医院后,儿子被确诊为迷走神经性晕厥,医生说这种病严重起来每天会晕倒十多次。儿子的病让马春堂内疚不已,思绪良久,他决定让儿子和妻子也来哈密,支教的同时也方便照顾家里。现在,马老师的儿子也在哈密市高级中学就读,妻子转让了在郑州经营多年的服装店,来到哈密专心照顾丈夫和儿子。“既然来了就善始善终,我放不下儿子,但更放不下这里需要我的学生。”

后记

一周的采访结束,收获的不仅是沿路边疆戈壁、草原、蓝天、白云独特的美景,更多的是郑州赴疆支教老师们带来的感动。进疆之前,本以为会听到老师们倾诉边疆苦寒、思乡之苦,但老师们带给我们的却都是温暖的笑脸,生活的艰苦绝口不提,取而代之的是每位学生的故事,比如这个孩子进步了,那个孩子从不愿学习到期待上支教老师的课,这群孩子和支教老师打成一片,那边的学生又拉着支教老师去自己家里做客,参加少数民族的婚礼,给老师带来大枣、馓子等美食……

从郑州到哈密,数千公里的路程,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两个城市,却通过援疆项目使我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我们优秀的支教老师们,用自己满腔的热情,怀着对教书育人、对边疆孩子们的无限热爱,将自己美好的青春挥洒在祖国的另一边。用他们的话说,援疆支教是缘分也是福分,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最宝贵的财富,陪伴他们走得更高更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